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由美國及新加坡經驗談如何因應超少子化現象

  • 2008-07-27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台灣近年「超少子化現象」引起廣泛關注,媒體對台灣第2300萬人誕生一事大幅報導。內政部表示將調整人口政策,在十年內把台灣總生育率的目標,由目前的1.1人,提高至經合組織(OECD)總生育率平均值(1.6人)。經建會副主委單驥表示,因應少子化將積極研議新措施,包括降低托嬰費用,並建議給予小孩長達十八年的租稅抵減。

     近年討論少子化的官方文件很多,但各項建議被採納付諸執行的卻很少,主因是大部分的人危機意識不足。且主政者及一般民眾,正為短期停滯膨脹及水患問題焦頭爛額,忙著救災、救火,對少子化等長期、結構性問題著力甚少。前總統陳水扁在過去八年對少子化問題可說一事無成,即為著例。政府甚至出現「掩耳盜鈴」等不理性作法,最近立院通過的勞保年金制及國民年金制,即為著例。制度設計者完全不考慮我國人口金字塔已由早年的「正三角形」,未來將改變為「倒三角形」,現在出生的小孩要負責養一大批老人。我們希望主事者有更寬廣的國際觀,提出簡單、有效、耗錢不多的措施,提升生育率。

     首先值得參考的是新加坡經驗。該國近年生育率雖下降,但仍比台灣高。由於本地婦女生育率走低,新加坡政府更努力吸引國際專業人士及白領技術人才移民。依該國制定的人口政策,新加坡未來總人口成長率,要維持過去廿年的平均水準,其重點仍在積極營造好的環境,吸引高品質移民。例如在兩岸三地甚受矚目的投資大師羅傑斯,雖在上海置產、香港購股,但他與妻子、女兒卻長住新加坡,雇用的保母及家庭教師則來自中國。羅傑斯說定居新加坡可兼顧好的生活環境,並與中、英文世界緊密接軌。如果台海兩岸日趨和解,開放三通直航,台灣努力改善公共設施,提升國民生活品質,且政府逐步放寬移民(含大陸技術移民)限制,靠外來力量提升人口數量與人口品質,確為較可行途徑。

     此外,新加坡還有一些措施值得效法。新加坡年輕夫婦如生育二個以上小孩,且繼續上班、繳稅,即可雇用外勞一名,直到小孩成年為止。此舉可減輕育兒負擔,提升婦女勞參率,也可促進婦女生育意願。由於新加坡外勞並無最低工資這類規定,因此婦女雇用外勞成本每月僅約新台幣一萬元。此舉可根本解決家庭托育問題,比我國內政部及經建會提出的「托育措施」吸引力更高,而政府不必花一毛錢。新加坡政府另設立兒童養育及教育特別帳戶,嬰兒出生後,父母與政府雙方定期提撥經費至該帳戶,以支應兒童未來教育經費,此舉把育兒經濟責任「公共化」,政府與年輕夫婦共同出錢、存錢養小孩。另家有二個以上兒童者,可優先選擇公立托兒所及中小學入學。凡此都可提升婦女婚育意願。相對而言,我國經建會所提生育兒童可租稅抵減十八年,受惠者集中在高所得者,因台灣近六成民眾不必繳所得稅,或只緻6%的稅。高所得者不婚不育,是因無時間,而不是缺錢。

     除新加坡外,美國經驗也值得參考。現今美國婦女的總生育率仍達2.1人,在先進國家中最高。最新統計指出,去年美國新生兒數達431萬人,創下歷史新高,比1982年多45萬人,增幅17%。而同期間台灣新生兒數由41萬人減至20.5萬人,減幅50%。據統計,美國近年新生兒數目上揚,主因是移民增加,尤其西班牙裔移民出生率偏高,未婚生子比率亦上升。此顯示一個社會對移民、未婚生子越寬容,生育率會越高。對照之下,日本與台灣對移民限制嚴苛,對女性未婚生子社會寬容度不夠,生育率屢創全球低紀錄。

     我們期望朝野以新加坡及美國為師,建立老幼平衡的社福制度,放寬移民及有偶婦女雇用外勞限制,如此才能維持適當生育水準及勞動供給,避免走上「亡國滅種」可悲途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