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巴西人口老化速度增快 家庭趨向少子化

  • 2008-07-30 【中央社】

     巴西人口正以較預期為快的速度老化。據巴西地理統計局今天公布「全國人口及健康調查」指出,二零零六年每位巴西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僅達一點八位子女,這是當局原本預測到二零四三年才會達到的指數,和先進國家已經相差無幾。

     營養改良、節育成功醫學進步,造成巴西年老人口日益增加,家庭趨向少子化。這樣的現象對巴西社會來說,同時產生正負面效應。

     婦女生育率降低直接引起的正面結果,是學童人數減少,這樣一來,理論上每位學生可獲得的教育基金將提高,初期有經濟活動能力的人口也會有所增長,帶動國家經濟成長

     雖然這是簡而易懂的邏輯:工作人口增加,需要照顧的兒童人數減少,勞動者口袋就會剩餘更多的錢。然而,納稅人口的成長速度也會比退休人口慢。

     巴西「財經報」指出,二零五零年,巴西八十歲以上的人口應接近一千四百萬人。這樣的結果可能造成:勞動者必須延長繳納社福捐的時間,才能夠領到相當的退休金,而這都是因為有經濟活動能力的人口將減少。

     據巴西地統局預測,二零五零年,巴西勞動人口和退休人口的比例應達三比一,但理想的平衡比例是五比一。

     無論是從人口還是經濟角度看,巴西都越來越接近發達國家,但這也意味著政府將面臨新的挑戰。

     一九七零年至九零年間,巴西政府的教育方針只限於興建學校,但現在也必須著眼於改善教學品質。醫療衛生方面則因為社會人口老化,公共醫療政策也不能只像過去聚焦於貧窮引起的疾病,還應該注意與老年有關的健康問題,增加投資,才能提供老年人較高品質的醫療保健服務

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第2300萬個台灣寶寶

大家早就習慣說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不過,真正的第23000000個台灣寶寶最近才誕生!內政部長廖了以鄭重宣布此一消息,還打算頒贈金牌,像在辦喜事。台灣現在每年新出生的寶寶只有二十萬人左右,是二十年前的一半,十足反映了「年輕人都不想生、不敢生」的現象。

人口問題,非同小可。大家印象裡,台灣地狹人稠,政府過去推動節育計畫亦卓然有成。誰都沒想到,台灣會有擔心人口減少的一天。但實情如此,台灣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只有一點一,全世界排名倒數。不過,其他先進國家多半都面臨類似問題,難怪有人怪罪,兩世紀前率先擔心人口過多的馬爾薩斯是「錯誤的預言家」。

「少子化」影響所及,大家首先擔心的是將來勞動力短缺。但問題不只於此,很多預料不到的層面都會受到人口結構變遷的影響。像今年高等教育發生是否「零分也能上大學」的現象,專家就指出,是大學快速擴張和年輕人口減少的「雙重效果」所致。未來幾年,只怕「高教土石流」問題更趨嚴重。因此,政府的教育資源配置,要同時顧及經濟結構及人口結構的變遷,的確需要未雨綢繆。此外,少子化併隨人口老化的趨勢,已註定了社會福利面的衝擊。政府規劃多少年的國民年金制終於打算推上場,卻已有人預言「看得到吃不到」,同樣出於對人口結構的擔憂。

現在各界感受人口問題的壓力,經建會也提議以減稅手段來鼓勵生育。但反過來說,危機也是轉機。就像美國的人口一直受到源源不斷的新移民所支撐,在台灣也有生育率較高的外籍配偶為台灣人口補充生力軍,各界開始重視對「新台灣之子」的教育投資和文化資源提供議題。此外,也有人建議,趁學齡人口減少,正好可以將國民教育精緻化,使教育品質升級。換言之,人口問題只要及時警覺並合宜因應,未嘗不能激發出正面的效果。

第2300萬個台灣寶寶出生,變成一件可慶賀的新聞,多少也令人感慨,應改善大環境因素,以免繼續惡化年輕人所謂「不敢生孩子」的趨向。台灣陷於意識形態之爭已久,應早點回歸關注社會發展的實質面問題。

【2008/07/26 聯合晚報】

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投資移民條款出爐:投資三千萬 可移民台灣

自由時報20080718 〔記者林毅璋╱台北報導〕
未來有意長居台灣的外國人士將更為簡便,為提高外國人士的來台意願,內政部將增列投資移民而取得永久居留的條款,未來只要在國內投資超過新台幣三千萬元,或是投資移民基金三千萬元以上,都有機會拿到「台灣卡」,取得我國的永久居留權。

內政部部務會報昨討論通過「外國人停留居留及永久居留辦法修正草案」,增列申請投資移民條款。未來外籍人士在台投資三千萬元以上金額的營利事業,並創造五人以上的本國人就業機會滿三年,以及投資於移民署會同相關主管機關指定的投資移民基金超過三千萬元以上,並滿五年。只要合乎以上條件,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都可申請我國的永久居留權。

非裔、白人 族裔分歧縮減

蓋洛普公司一項民調顯示,對於美國生活中種族主義的嚴重程度及影響問題,非洲裔和白人間仍存在嚴重分歧,但雙方的某些分歧有所縮減,對未來持樂觀態度的人大幅增加。

這是自蓋洛普公司1993年開始進行這種調查以來,非裔中樂觀人數首度超過悲觀者。

在種族問題上,非裔和白人在許多方面繼續存在不同看法。約三分之二非西語裔白人對非裔在美國得到的待遇感滿意,約三分之二的非裔不滿意。大多數非裔認為,對於非裔社區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平均壽命比白人短、坐牢可能性比白人大等,種族歧視是重要原因;但大多數白人認為這些問題,種族主義的作用很小或毫無影響。

【2008/07/24 世界日報】

2008年7月25日 星期五

經建會促以租稅抵減 提高出生率

  • 2008-07-25 工商時報 【侯雅燕╱台北報導】

     經建會副主委單驥昨日表示,鑑於國內人口成長趨緩,經建會積極研議激勵出生率提高,包括檢討幼兒托嬰制度,可降低托嬰費用等,並且同時建議給予小孩長達18年的租稅抵減方式,藉此提升台灣出生率。

     國內人口負成長情況嚴重,不僅出生率低,人口老化現象漸趨明顯,為此,經建會現正研議如何提高國內出生率,近期將與內政部等相關單位進行研究。

     單驥表示,現今社會父母親養育小孩成本較高,內政部對養育小孩給予一定的補貼,但過去政策從未檢討過小孩托育問題,未來可在這部分多點著力。

     單驥提出的初步構想,未來政策可朝向增加家長托育嬰兒的便利性,以及有效降低家長負擔小孩的托育成本費用。舉例說明,公辦托育機構的相關設施,不管是軟硬體,均可再加強,或者也可透過委辦方式,增加托育機構數等。

     而要有效降低家長托育費用,政府未來也可提出相關的補助計畫等。單驥強調說,托育制度的改善,不僅可提升生育率,更可增加婦女就業機會,同時也能讓剩餘勞動參與率提高,這可說是一舉三得的好方法。

     同時,經建會也建議採租稅抵減提高出生率。單驥表示,經建會研議讓出生的小孩可以在0至18歲期間享有租稅抵減的優惠,並且生第二個小孩所享有的優惠高於第一個,生第三個小孩享受的優惠又高於第二個,依此類推,採累進租稅獎勵方式。

     單驥指出,一個小孩最多的花費是在就學期間,但過去政府補助僅提高一兩年的幼兒補貼,家長而言是不夠的。因此,若採租稅獎勵可提高人口成長。

鼓勵做人 生育率10年內目標1.6

  • 2008-07-25 工商時報 【王尹軒╱台北報導】

     台灣第2,300萬人口,昨(24)日誕生!內政部表示,近年來出生率持續下降,國人總生育率已降到1.1(每位婦女一生僅生1.1個小孩),人口成長緩慢,未來青壯勞動力連帶減少,不利稅收及經濟成長內政部將著手調整人口政策,計畫10年內讓總生育率目標回升到1.6(目前OECD國家的平均值),希望因此舒緩未來人口負成長的壓力。

     台灣第2,300萬名國民為吳承恩,昨日下午在桃園平鎮辦理出生登記,近期內,將獲內政部長廖了以頒贈紀念證書及金牌。

     內政部表示,近年來台灣人口數成長速度,因為國人少子女化而導致緩慢,78年達2,000萬人,每隔5年增加100萬人,到88年2,200萬人,而相隔9年後,才出現第2,300萬人。

     廖了以指出,40年代平均每位婦女生育率為6人,在政府推行家庭計畫,才緩和人口成長,不過,到96年下降至1.1人,名列世界「超低生育率」國家行列,少子女他將連帶衝擊經濟產業、勞工及財政等各層面,政府相當重視。

     內政部次長簡太郎表示,內政部將積極調整人口政策,由以前「一個不算少、二個恰恰好」,改為「二個恰恰好、三個不算多」,鼓勵國人多多增產報國,政府也將落實多項政策,包括:幼年人口出生及教育補助、青年安心住宅購屋補助等,盼有助提升出生率。

     簡太郎說,我國人口成長速度現狀必須加以改變,目標是未來10年內能提升生育率到1.6,否則按現狀估計,將在民國106年就會達到人口零成長,接著就會走向負成長。人口減少將衝擊產業結構,不但勞動力減少,還增加每名青壯人口對幼年及老年人口的負擔,將成為我國經濟成長的一大隱憂。

經建會建議賦改會:生小孩 享18年長期租稅抵減

  • 2008-07-20 工商時報 【于國欽╱台北報導】

     經建會副主委單驥昨日表示,鑑於國內人口成長趨緩趨於嚴重,經建會擬向賦改會建議給予每位新生兒18年的長期租稅抵減,並且採累進優惠制,讓生育到第三個小孩家庭,享有更大的所得稅抵減幅度,藉此提升台灣的出生率。

     目前台灣每位育齡的婦女平均一生僅生育1.1位小孩,全國1年所出生的新生兒已由過去30萬降至目前的20萬,依經建會估計,台灣即將在民國108年將出現人口負成長,民國114年每5個人裡就有一位老人,出生率的降低加速台灣高齡化的到來,並使得經濟動能趨緩。

     單驥表示,經建會近日正研議這個問題,擬採租稅抵減來創造誘因,讓每位出生的小孩可以在0至18歲期間享有租稅抵減的優惠,並且生第二個小孩所享有的優惠高於第一個,生第三個享有的優惠又高於第二個,以這種優惠累進的方式來創造生小孩誘因。

     單驥表示,一個小孩在大學畢業之前是最花錢的,僅提供一兩年的租金補助或幼兒補貼根本不具誘因,因此經建會才研擬提出一個長期誘因的建議,至於租稅抵減的比率及具體機制,經建會目前正在進行評估。

     估計這項措施最大受惠者是中高收入家庭,因為中低收入者原已無需繳稅,沒有抵減的問題,單驥表示,鑑於賦改會目前正全面檢討國內稅制,經建會已準備將這一建議提到賦改會進行討論

     單驥表示,現在請保母的費用很貴,許多都會區的家庭不願生小孩即在於照顧的機會成本太高,若能解決託兒照顧的問題,相信也能提升婦女生育小孩的意願。

台灣第2300萬人 近日出生

  • 2008-07-20 工商時報 【于國欽╱台北報導】

 台灣出生率太低,近年新生兒人數已降至20萬,民國88年升逾2200萬人之後,歷經9年,才將在近日內達到2300萬人。圖╱本報資料照片

     內政部昨日表示,我國人口在民國88年升逾2200萬人後,歷經9年之後,我國人口即將在近日內達到2300萬人,過去台灣增加100萬人僅費時3至5年,但這次卻歷經9年,創下歷年來台灣人口成長最緩的時期。

     每逢選舉,政治人物口口聲聲台灣2300萬人,其實迄今台灣地區(含金、馬、澎湖等外島)總人口仍未達到這個數字。依內政部最新統計,6月底台灣地區人口總數僅2299萬4千人,內政部官員估計,以今年平均每個月約增6千人推計,我國人口將在7月底、8月初達到2300萬人。

     台灣於民國47年達1000萬人,於民國78年達2000萬人,早期每隔3年增100萬人,民國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中期每隔5年增100萬人,但本次增加100萬人卻歷經9年之久,從88年升逾2200萬人後,直到97年才達到2300萬人。

     內政部官員表示,台灣近年出生率太低是造成人口成長緩慢的原因,民國86年以前台灣地區的新生兒人數在30萬至42萬之間,但是近年來已降至20萬,過去大家估計台灣還要30年,人口才會「負成長」,但現在看來,10年後台灣就會出現人口「負成長」。

     這位官員表示,出生率驟降有許多複雜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近年所得成長停滯,養小孩成本太高了!」雖然政府近年有些補貼措施,且即將實施的「青年安心成家專案」,也會給予青年結婚及生子給予兩年租金補貼,但相較養育小孩的費用,這些短期的補貼,根本難以產生誘因。

     內政部官員表示,歐洲許多國家過去也曾出現人口成長停滯的情況,但近年為提升青年人生育的意願,紛紛實施從上小學至大學學費全免的優惠待遇,包括英、法、瑞典、挪威的出生率已升至千分之12以上,高於台灣的千分之9,而這些歐洲國家的總生育率皆逾1.8人(每位婦女一生所生的小孩數),同樣也遠遠高於台灣的1.1人。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少子化 日近四成大學招生不足

自由時報20080311編譯陳成良╱特譯

日本各大學及其嚴峻的入學考試,形成各公家機關及企業挑選頂尖人才的主要機制。然而,在全球高等教育力求革新之際,日本課程老舊,抗拒改革的大學教育卻跟不上國際競爭腳步,加上少子化的衝擊,使許多大專院校面臨招生不足的經營困境。

最新一期美國時代週刊以專文為日本高等教育把脈。文中引述日本文部省的數據指出,日本大專院校學生人數去年降至兩百八十三萬人,近四成院校招生不足,迫使一些學校降低入學門檻、與其他學校合併,甚至關門大吉。

大學全錄 殘酷升學競爭不再

報導說,日本十八歲人口在一九九二年至二○○七年之間遽降三十五%,只剩一百三十萬人,這個人口數佔大學新生比例九成。結果就是,以往的殘酷升學競爭逐漸式微,取而代之是所謂的「大學全錄」現象,連一些資質平庸的學生也能進入原本高不可攀的名校就讀。

包括東京大學等大型學府,透過增設研究所,並開設在職及退休人士碩士課程,以達到招生員額規定。規模較小或經費不足學校,則採取更果斷措施。如去年十月,大阪大學與大阪外國語大學合併,明年大阪還有兩所大學將合而為一。

接軌國際 日大學自救

此外,日本雖為科技實力雄厚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高等教育並沒有交出同樣亮麗的成績單。批評人士指出,日本大學生同質性太高、教學方法老舊。誠如美國天普大學當代日本研究所所長杜佳里克所言,「就國際水準而言,日本學校只能歸為第三等。」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去年的世界大學排名,只有四所日本大學擠進百大,美、英則分別有三十七所及十九所大學入榜。

日本大專院校亟需新血注入來擴展國際視野,但許多以捍衛文化與傳統為傲的日本教育人士,仍不願見到大學廣招外國師生或以英語授課。然而,還是有幾間學府開始設法掌握國際脈動。素有「日本哈佛」美譽的東大去年與美國耶魯大學結盟,以增加海外能見度。東大校長小宮山宏表示,將把英文授課的大學部課程比例倍增為二十%。

早稻田大學四年前成立「國際學生教養部」,以英語教學,該學部外籍生比例佔三分之一,自成立以來,早稻田入學人數每年增加十五%,國際化的努力已收成效。

431萬新生兒 美創新高:女星頻生龍鳳胎帶動風潮 景氣差出生不降反升

2008年07月19日蘋果日報

 
美國近年新生兒人數大增,愈來愈多好萊塢女星當媽媽。珍妮佛羅培茲今年初就產下龍鳳胎。資料照片圖片: 1 / 1

【蔡文英╱綜合外電報導】正當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國政府都苦於出生率低落之際,美國女星珍妮佛羅培茲(Jennifer Lopez)、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今年相繼產下龍鳳胎,大有帶動女性生產風潮之勢。事實上,最新統計顯示,去年1年美國有431萬5000名新生兒報到,創下歷史新高,新一波嬰兒潮似乎即將來臨。

 

美國
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NCHS)人口統計學家范杜拉前天表示,「2007年出生人數刷新紀錄」,超越1957年嬰兒潮高峰的430萬人,但是仍無法斷言這就是新一波嬰兒潮的開始,因為在1950年代嬰兒潮高峰時期,美國婦女平均生4個小孩,現在才2人。僅能說這反映了美國人口成長迅速,未來出生人數可能更多。
1946年到1964年二戰後嬰兒潮時期,美國共有7800萬人誕生,不同於當時戰後無憂無慮歲月衍生的人口增加現象,在目前油價高漲、房價不振,經濟一片混亂之際,美國出現出生人數高峰,顯得奇怪。

 

未婚生子比率高
人口統計學家指,美國近年出生人口上揚最主要因素在於移民,尤其是西班牙裔移民的出生率成長最快,遠超過所有族裔美國婦女2.1人的平均生育率。此外,現今美國40歲以上女性的生育率也比1990年代成長了1倍,且是1980年代的3倍。未婚女性產子比率也寫下歷史新高。

 

美國歷來出生人數高峰
◎1946年 嬰兒潮開始
341萬1000人
◎1957年 嬰兒潮高峰
430萬人
◎1964年 嬰兒潮結束
402萬7490人
◎1965年 X世代開始
376萬358人
◎1982年 X世代和千禧世代重疊
368萬537人
◎1990年 千禧世代高峰
415萬8212人
◎2007年 自1957年來,出生人數最高的1年可能是新一波嬰兒潮起點
431萬5000人
資料來源:《今日美國報》

全球癌症存活率美國最高 白人與黑人差異大

  • 2008-07-17 【中央社】

     根據一份刊登在最新一期「刺胳針腫瘤學」期刊上,以三十一個國家癌症存活率為研究對象的報告指出,美國癌症存活率最高的國家,儘管這個數字在黑人與白人間有相當的差異。非洲阿爾及利亞的存活率則是最差。

     研究報告發現,包括乳癌、結腸直腸癌和前列腺癌的存活率,在北美、歐洲、日本、巴西、澳洲和古巴等國家都很高。

     研究是以從一九九零年到一九九四年被診斷出罹患早期癌症的一百九十萬成人為對象,同時連續五年追蹤他們的結果。

     五年標準期限內存活率最高的是美國乳癌和前列腺癌患者,緊接在後的分別是加拿大和奧地利患者。

     對罹患結腸直腸癌的婦女存活率而言,法國最高,緊接在後的是美國;至於罹患前列腺癌的男性,日本的存活率最高,其次是美國。

     上述三種癌症存活率最低的都是阿爾及利亞,數據來自阿國東北部的塞特夫省,人口佔全國的百分之四。

     例如,塞特夫省中被診斷出罹患乳癌者的五年存活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八點八,和美國的百分之八十三點九相去甚遠。特塞夫省婦女罹患結腸直腸癌的五年後存活率只有百分之十八點二,和法國婦女的百分之六十三點九也差很多。

     研究領導人,倫敦大學的倫敦衛生暨熱帶醫學學院的教授柯爾曼表示,在歐洲地區,西歐的癌症存活率較東歐高。東歐在九零年代遭受後共產黨時代的經濟衝擊,近幾年來在癌症的治療上有很大進步。

     柯爾曼同時注意到在美國受訪的十六個州和大都會地區中,白人和黑人的癌症存活率有很大的差異,相差大約在六到七個百分點。白人在乳癌的存活率更較黑人高出百分之十四。

     柯爾曼表示,一大堆已知的問題可以解釋這個現象,包括美國黑人中有許多人沒有健康保險,或是健保保障不足;另外則是對早期癌症警訊沒有警覺,及缺乏可及時診斷腫瘤並接受有效治療醫療照護。

新移民法》喬布斯大學沒畢業 移民英國免談

英國首相布朗想吸引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移民英國,但聰明如蓋茲(Bill Gates)、喬布斯(Steve Jobs)和戴爾(Michael Dell),都可能被英國政府的新移民政策排除在外。

英國最高等級移民簽證是為了吸引頂尖技術人才,但堂堂的微軟、蘋果和戴爾公司的創辦人卻都不符資格,因為他們都沒有大學學位。這套移民簽證規定不需英國國會通過,律師和議員抨擊新辦法反而會將英國所需的人才擋在門外。

移民法律師公會會長貝瑞特布朗(Sophie Barrett-Brown)說,新的做法會讓移民素質平庸化。他說:「一名20幾歲的美國人只要擁有大學學位,年收入2.6萬英鎊(5.2萬美元),就算是高級技術移民,可以移民到英國來,但蓋茲卻不行。」

英國政府試圖減少移民人數,過去五年,每年有超過50萬人移民英國,創工黨執政11年來的新高紀錄,造成學校、警力和醫院更大的負荷。今、明兩年,英國政府將以五等級、計點式的移民簽證新制,取代複雜的舊制。依照舊制,移民申請的簽證共分80種類別;新制除大幅簡化申請流程外,也重視教育程度和過去的薪資,這是1960年代以來移民制度最大的改變。

下議院內政事務委員會主席工黨議員瓦茲(Keith Vaz)指出,英國創業家布蘭森(Richard Branson)16歲就休學創辦雜誌,現在身價高達31億英鎊,掌控英國維京集團(Virgin)的航空、通訊、網際網路、鐵路事業群。

首相布朗說,限制移民有原因,從工黨執政以來,移民工作簽證已增加四倍,從1996年的5.82萬人增加到2006年的14.51萬人。工會表示,在工作市場上外國人取代了英國本地員工,家庭則感受到入學競爭更激烈。

英國工業聯盟(CBI)也對新移民制度提出疑慮,特別是對第二級移民的規定,例如雇主需監視移民雇員,並通報雇員無故曠職和更換電話號碼情形。但該聯盟退休與就業部負責人坎貝利說,技術移民不是會潛逃的人。

瓦茲的委員會將對企業展開調查,並對移民新制恐傷害公司營運提出抗議。瓦茲表示,政府憂慮的是移民人數,但問題在於非法移民,現在的處理方式只會阻撓合法移民。

【2008/07/17 經濟日報】

最新調查》美佬壽命 南北差30歲

美國雖然是世界強國,境內不同地區、不同族裔的「生活品質」卻大不相同。南部密西西比州的居民,平均壽命比東北部康乃狄克州少了30歲;生活品質最佳的亞裔,平均壽命也比生活品質最差的黑人多了50歲。

英國獨立報引述16日發表的「美國人類發展指數評估」(The American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報告,不僅平均壽命在美國各地區出現歧異,就連收入、健康、教育程度也有「地域差別」,愈繁榮的地方生活水平愈高。而且,美國身為強國、富國,在全球的平均壽命上只排名第42,自殺和謀殺依然名列前15大死因之林。

報告指出,美國是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在提供機會和選擇給全部美國人,以利建構一個更好的生活上面,美國卻是遙遙落後。報告指出,在德州的部分地區,成人受過中學教育的比率從1970年代以來都沒有成長。

統計資料顯示,美國政府每天大約花52億美元(台幣1,577億元)在人民的健康醫療上,平均每人可獲得的補助超過任何一國,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卻比丹麥以外的西歐和北歐人短。

【2008/07/18 聯合報】

科技擋風玻璃 路況看得更清楚

通用汽車公司正研發一種結合雷射、紅外線感應器和攝影機的汽車擋風玻璃,能夠強化路況影像,讓視力不好的年老駕駛人看得更清楚。

預計到2030年,美國65歲以上的人口將增加近一倍,達到7150萬人,老眼昏花的駕駛人也會愈來愈多,使得這種有助於加強行車安全的科技更為重要。

通用的高科技擋風玻璃無法改善他們的視力,但能突顯他們可能忽略的物體。這種玻璃只會加強已在駕駛人視野內的少數物體,不會呈現很多讓人分心的資料。

例如,在大霧中開車時,雷射會在擋風玻璃上投射一條藍線,顯示道路邊緣。如果夜間行車時前面車道上出現人或動物,紅外線感應器會在擋風上呈現物體的輪廓,強調其位置。

這種擋風玻璃附有一層透明材料,在紫外線照射下會發光。此外,必須用感應器確定汽車與道路的相關位置,還得用其他裝置追蹤駕駛人頭部和眼睛的動作,以確定擋風玻璃上的影像沒有歪斜。所以,要落實這些科技並不容易。

【2008/07/18 世界日報】

海灘上的移民政治

  • 2008-07-18 中國時報 【藍佩嘉】

     夏天的西班牙是觀光旺季。巴塞隆納的海灘上擠滿了穿著清涼或自在半裸的旅客,尤其是盡情享受陽光浴的白人。放眼望去,一片赤條條的身體悠閒地或坐或躺,只有零星的身影忙碌穿梭其間。他們是吆喝租售海灘傘的摩洛哥人,他們是推銷廉價太陽眼鏡的厄瓜多人,她們是提供五歐元現場按摩的中國移民。他們扛著大背包,用眼角餘光留意警察的身影;她們戴著大草帽、穿著長袖長褲,謹慎地保護自己免於陽光曝曬或肌膚接觸。

     地中海畔的蔚藍海岸,是觀光客的樂園,也是移民勞工的血汗職場。西班牙的移民數量在近年來大幅成長,除了來追逐陽光的英國、德國移民,還有來自東歐、拉美、北非、及亞洲的廉價勞動力。努力掙錢的移民,往往工時超長,無心享受西班牙有名的超長午休(兩到三小時)。他們是歐洲城市不可或缺的日常齒輪,不論在觀光餐飲產業的底層,或擔任中產階級家庭的保母女傭。

     我在街角覓食時,遇見上海來的小紅,她頂下了一家小酒館,操著流利的西班牙文做生意。她叨叨嫌著「洋人菜」不好吃,熱心地煮了一碗自家包的餛飩給我吃。我問她為什麼來西班牙,她說:「這裡身分好拿啊,之後就可以去德國打黑工,薪水比較高,被抓到了,只會送回西班牙,不會送回中國。」

     西班牙受到移民歡迎的原因在於,相對寬鬆的移民門檻(居留五年後可取得永久居留),以及人道原則的家庭團聚政策(合法居留一年後即可接家人前來),也因此成為移民進入歐盟勞力市場中的跳板國家之一。

     然而,西班牙近年來的經濟危機,造成移民政策的緊縮,移民經常被當地人視為社會問題的代罪羔羊。朋友的西班牙友人,電工羅伯托,沒有中產階級矯飾謹慎的修辭,大剌剌地用種族主義的語言批評移民造成的失業與犯罪,即便他的酒友中其實有不少羅馬尼亞人。

     排外心態與種族歧視,除了以經濟的語彙展現,也經常被呈現為文化價值上的衝突。最明顯的例子是以下兩個爭議事件。一名荷蘭導演在二○○四年遭摩洛哥移民謀殺,源於前者拍攝的短片批評可蘭經對女性的歧視與暴力;此外,一家丹麥報紙在二○○五年出版嘲諷穆罕默德的漫畫,也引起穆斯林社群的抗議。

     弔詭的是,這兩個歐洲國家積極擁抱的正是尊重自由、包容差異的核心價值,卻也因為這樣,更難以接受當移民族群的文化慣行無法充分尊重其他差異(特別是性別、性傾向)的狀況。荷蘭的移民局,在移民入境時,會播放一段介紹荷蘭的影片,其中包括赤裸的男同志伴侶擁吻的畫面,似是宣告外來者:這就是我們的國家,你必須接受或離開。多元文化的普世價值說來容易,如何在具體的社會脈絡、交織的權力關係中落實,仍是一大難題。

     我在離境的機場,認識了福建鄉村來的小麗,她依親來西班牙打工兩年,當天要坐飛機回家,不懂英文又不懂西文的她,緊張地央我幫忙帶路。她問我:「你是來西班牙度假的是吧?我也是,我要回中國度假了。」

     小麗的家鄉沒有白沙灘,只有貧瘠的海邊與想念她的家人。移民的浪潮,在世界各地,正沖蝕著國界藩籬、改造著族群地景,而生活方式、文化價值的磨合、衝擊、對抗與溝通,仍在日常生活的沙礫上持續進行。

老人照顧小孩 兩全其美

昨天聯合報報導,很多父母利用暑假期間將小朋友送回鄉下爺爺奶奶家。一來北部生活費較貴,再者讓鄉下的爺爺奶奶與孫子輩們團聚。

矛盾的是,我們發現父母苦於小朋友無人照顧,而很多老人家因兒女在外地打拚事業,常感到寂寞。若能由政府出面主導,讓許多剛面臨空巢期但身體仍硬朗的老人看顧這些父母臨時有事的小孩,相信是一個讓老人家可以排遣寂寞,小朋友也得到了照護的兩全其美方法。

其實上小學或幼稚園的小朋友只需要大人稍微幫忙看著,讓他們不要玩危險的遊戲,不需要花費太多精神去照顧,照護者不需具有保母執照,一般人就可以勝任。政府利用網路作媒合,讓有意願的老人可以上網登錄,由村、里長或社工人員先行作居家探訪,針對身心狀況、專業程度及居家環境作審查,並予以分級評定適合照顧何種階段之幼童。照顧的時間以小時數為單位,老人家也不至於體力無法負荷,父母有事也能安心外出。

執政者若能在這部分多施點力,應該會比生育享有兩年育嬰假等看得到、吃不到的政策獲得更多的掌聲吧。

【2008/07/15 聯合報】

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個人隱私 日治戶口調查簿全都錄

  • 2008-07-17 中國時報 【蔡依蒨╱台北報導】

 纏足天花吸鴉片寫得一清二楚▲這位戶長的資料,左上的福字可以看出他是福建人,上面的阿字代表有吸鴉片,上方欄位左下的天字則是染有天花。(黃韋憲攝)

 ▲圖中寫著祖父妾,代表這位是戶長祖父的妾室,左上的纏字表是有裹足。(黃韋憲攝)

     曾聽過「螟蛉子」、「查媒�」、「庶子」嗎?北市民政局現正為日治時代的戶籍謄本進行電腦化作業。當時稱為「戶口調查簿」的戶籍紀錄,記載著每個人的過往人生,甚至連這個人是否「纏足」或有「阿片吸食」情形,都清清楚楚的登載在其中。

     據統計全台共有四六○萬戶日治時期戶籍資料。其中約有五一萬戶的資料由北市保存,占全國總資料量的一一.二%,是全國保存日治時期戶籍資料最多的地方。為了讓民眾可以在任何一個戶政事務所請領到日治戶籍謄本,北市各區戶政事務所現正進行資料數位化作業,預計今年底完成資料整理作業,明年底則全面完成掃瞄數位化工作。

     目前擁有北市最多日治時代戶籍謄本的大同區戶政事務所,整理這些日治時期留下的戶政典藏資料時,將珍貴的「戶口調查簿」掃瞄翻拍並舉辦特展,讓年輕一代市民有機會想像日治時代的社會管理方式。

     北市民政局代科長游竹萍表示,日本占領台灣後,自民國前十六年起開始實施戶口調查,有關戶籍的登記資料稱為「戶口調查簿」,而目前北市進行整理的「戶口調查簿」,為日本明治卅九年至民國卅四年間的戶籍資料。

     「戶口調查簿」是當時日本管理台灣殖民地最大的依據,記載精確。大同區戶政事務所主任黃宇葳表示,日本重視身分階級制度的精神充分展現在「戶口調查簿」中,例如被買來幫傭的女傭,必須入買家戶籍,因此在身分稱謂上的「續柄」欄則註記為「查媒�」(台語女傭),至於被親屬過繼收養的小孩則稱為「螟蛉子」。如果不是正室所生,也會登記為「庶子」,偷生的孩子,則會以「私生子」來登記。

     另外,「戶口調查簿」還會記註如「阿片吸食」、「天花」及「纏足」等,游竹萍表示,這些記註主要為了衛生管理之用,如「纏足」欄會記載是否「纏」及是否已「解」。

     日治時代「戶口調查簿」的欄位分類仔細且複雜,例如:「族稱」欄代表日本人的皇族、士族及平民之別;「種族」欄則是記載台灣人族別,如閩南系為「福」、客家人則是「廣」,原住民是「高砂(原稱:蕃)」,中國人則稱「支那」或「中」。

     隨著戶政管理的演進,這些雖然精確,但卻略帶歧視名稱的「戶口調查簿」欄位早已廢除不用。

溫翠蘋:跟他拿錢 還得謙卑謝恩

  • 2008-07-14 中國時報 【朱梅芳╱台北報導】

 藝人溫翠蘋和日籍老公齊藤義行(見圖,本報資料照片)的異國婚姻,只維持五年就畫上句點。溫翠蘋提及這段破裂的婚姻時表示,除個性不合,兩國文化觀念差異太大是主因。

     藝人溫翠蘋和日籍老公齊藤義行的異國婚姻,只維持五年就畫上句點。溫翠蘋提及這段破裂的婚姻時表示,除個性不合,兩國文化觀念差異太大是主因。

     溫翠蘋說,「日本是多禮的國家,講究禮儀,婚前沒溝通好,婚後磨擦多,他是大男人,我是大女人,最後只能離婚。」她對台日配偶離婚比例偏高,一點都不驚訝,因為日本上班族工作壓力大、房子小、消費高,也都是台灣女性無法適應的原因。

     日本年輕一代較有男女平權觀念,但溫翠蘋指出,多數日本男人娶妻後,會要求妻子「以夫為天」,凡事「以夫為主」,這點她感觸最深。「我是經濟獨立、有想法的女人,婚前他凡事以我為主,婚後卻求我做安份的小女人,他心裡只有事業。」

     她說,婚前她財產總數比先生多,婚後因「旺夫」,齊藤的事業飛黃騰達,從主任職連跳多級到副總裁職務。「但他每次給我養家費時,都要我態度謙卑說出感激之意,說是禮節。」

     她說:「我在家裡帶小孩,每天打掃煮飯,他給我家用,我還要低聲下氣說謝謝,天天這樣要求,我也很不爽,真的很煩。但溝通沒用,他認為傳統的日本女人就是要這樣,兩人衝突不斷。」

     婚前,老公對她說,婚後她可以繼續喜愛的工作,相戀不到四個月結婚。但婚後他非常大男人,過濾劇本,任何與「性感」有關的工作,裸露、床戲都不准接,她推了至少五部電影和連續劇,寫真集也不能拍。

     她說,全裸、半裸的工作,她自己也不會接,「但他總拿我最好的朋友早見優來比較,說早見優生小孩,主持、出唱片就從不裸露,我說每個人定位不同,但都沒用。」

     她表示,嫁到日本,除要適應老公,還要適應整個日本傳統社會。依日本長輩的觀念,女人婚後,講話用字要降低一等級,不能和先生平起平坐,「除了公婆,先生公司同事、長官的人際關係禮節都很多。」

     她認為,如果婚前有更多了解溝通,或是日本女人嫁給台灣人,老婆很尊敬老公,情況都會比她好。

東南亞老婆求去 多因老公不爭氣

  • 2008-07-14 中國時報 【林倖妃╱台北報導】

     來自越南的三妹嫁給台灣老公,婚前翻譯說他做建築業包工程,婚後發現是水泥工,常常沒工作還動輒拳腳相向;廿一歲的阿清因爸爸得癌症,聽人說賣貞操有一萬元,結果只拿到兩千元,並嫁給七十三歲的先生,先生性需求大,連吃飯時也不准她穿衣服。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津如進行國內第一份探究新移民女性離婚原因研究,初步成果出爐。據她實際訪談,發現懷抱夢想嫁到台灣的東南亞配偶離婚多是因老公不養家、吸毒、欠債,或不斷外遇甚至無節制的性慾,以及強勢的家人從中作梗。

     林津如說,迎娶外籍配偶的男性多是中下階層,其次是被稱為「小資本家」的生意人,以及喪偶或再婚者。不論是哪種男性,導致離婚的關鍵仍在本地男性的態度。以中下階層男性來說,因無法有穩定收入養家,甚至負債、酗酒或染上毒癮,藉由對老婆和孩子暴力相向發洩。

     例如三妹,先生即使有工作也不給她錢,逼得三妹必須兼兩份工作養小孩,老公不但不感激,還因她外出工作而不滿,監控行蹤並在大庭廣眾下罵她「偷男人」,三妹忍無可忍申請保護令。

     有些「老闆級」的男人則利用不斷離婚以迎娶新老婆,有人輪流娶台灣、印尼到越南不同國家的婦女;還有人習慣性外遇,如阿鳳原本和當導遊的先生戀愛結婚,沒想到先生改從事婚姻仲介後,竟然連續和越南女性外遇,甚至有人打電話到家中示威。

     阿清因為父親罹患癌症急需用錢,聽人說賣貞操有新台幣一萬元,她卻只拿到兩千元還嫁給對方。老公已七十三歲退休在家,性需求卻很大,要求她廿四小時不能穿衣服,「因為摸了會沒感覺」。三年後,因老公動手並撕破阿清的衣服,她才報警處理。

     除男性本身的問題,林津如研究也發現,家人強勢涉入和要求,也常導致跨國婚姻破裂。有的因父母過於寵愛,兒子完成學業後卻沉迷電動,連工作都不找,逼得父母為他娶外籍配偶。但兩人無法溝通,男方更承受不了成家後緊接而來的經濟壓力,生了孩子就離婚。

     有的是因為傳宗接代,李先生曾經出車禍,精蟲活動力不足,迎娶越南配偶後曾做人工授精,但一、二次沒結果,婆婆急著要他娶「新的」來試試看。所幸第三次成功,才免於離婚命運。

德歧視亞洲媳 家族都沒好臉色

  • 2008-07-14 中國時報 【林倖妃╱台北報導】

 牽手難?▲異國情緣維持不易,離婚比例高,每5對離婚就有1對是異國聯姻。(陳信翰攝)

     「我手上牽著一歲多的女兒,挺著懷老二的大肚子,帶著大包小包行李從英國飛到德國,婆婆的車突然壞了,找遍全家族,卻沒有一人願意伸出援手。」嫁給德國跨國公司高階經理人的台灣女子芭芭拉說,即使婚後多年,每次家族聚會仍沒有人願意和她說話,一切只因為她是亞洲來的媳婦。

     芭芭拉在加拿大念書時,和德國籍先生相識、相戀,兩人完成學業後各自回國,最終仍無法忍受遠距離戀愛的相思之苦,決定共度一生。芭芭拉辭掉在台灣的工作,遠渡重洋嫁到德國。

     但這一切卻是她噩夢的開始。芭芭拉說,德國人雖然表面上很客氣,行動上卻充滿「歧視」,即使結婚多年,先生的家人對她還是很不友善,有個表妹夫連大學都沒念,卻常給她臉色看。

     一次表妹生產完滿六個月,她帶著女兒去探望,沒想到表妹夫一開門看到是她,淡淡說聲「我家有客人」即把門關上。

     雖然英文頂呱呱,但是,德文仍不夠流暢,讓芭芭拉吃盡苦頭。她說,婚後因先生無法體會到一個女人在異國生活的艱辛,兩人時起爭執,有次只是問先生一個德文字的意思,就惹得他大罵「妳這樣還能在德國生活嗎」!

     婚後才一年多,她就不斷胃潰瘍,醫師診斷是壓力過大導致「身心症」。

     生產後的芭芭拉情況更糟糕,她說,先生第二天就出差,回家後又嫌新生兒太吵,自己搬回母親家暫住。

     在下著大風雪的十二月,丟下她一個人帶孩子,她常以餿掉的食物填肚子,夢裡全是台灣的排骨便當,醒來還要面對冷清的房子和啼哭的女兒。

     這樣的生活讓她得到嚴重憂鬱症,即使四年前已搬回台灣,只要一想到聖誕節要回德國,她仍心慌慌。

     在德國有個「德華婦女會」,由嫁到德國的台灣女性組成。芭芭拉說,以她自己的經驗,發現台德通婚的離婚率真不低,五十多人就有八、九個離婚。有個嫁到德國多年女性朋友語重心長跟她說,要挽救婚姻的唯一辦法,就是「鼓勵丈夫到亞洲工作」。

     芭芭拉說,先生曾派駐英國一年,那年他們的婚姻關係降到「冰點」。之後從德國轉派台灣,一回台灣,她整個人又「活」起來。

     丈夫發現這個在德國處處依賴的小女人其實很能幹,也才了解老婆生長的文化背景和思考邏輯。

     最近幾個月,德國丈夫要帶著全家人轉派上海,芭芭拉語重心長說,她在德國的體驗,就像部分國人在看待東南亞配偶,或許大家都該好好思考,「這是正確的嗎?!」

傳統觀念束縛 嫁歐美人反尷尬

  • 2008-07-14 中國時報 【林倖妃╱台北報導】

     晚晴協會近年發現,愈來愈多和外籍新郎結婚台灣女性向該會求助,她們原本受異國風情和文化背景吸引而嫁給外國人,結果因觀念大不同而難以相處。

     過去向晚晴協會求助的對象多為和本國男性通婚的女性,最近一、二年逐漸出現嫁給日本、法國等國籍配偶的女性前往詢問;也有迎娶台籍女性的澳洲男性因為不知如何處理和太太間的差異而找上晚晴。

     有名嫁給法國人的女性向晚晴求救說,先生到台灣工作後兩人相識、相戀,共組家庭,生下一個女兒。因先生常要台灣、法國兩地跑,聚少離多,應該是小別勝新婚,兩人卻摩擦不斷,互動和相處都不是很穩定;她甚至發現,生性浪漫的法國先生外遇不斷,最後決定分手。

     林蒔萱說,很多女性選擇嫁給歐美男性,多是受到歐美國家的自由風氣、沒有傳統束縛吸引,但往往結婚後處於尷尬處境。她們不愛受傳統約束,卻仍保有台灣婚姻觀念的「迷思」,對先生有傳統的期待和要求。例如,要求外籍老公出外、晚歸要「報備」,以致雙方發生磨擦。

     來自澳洲、在台灣當街頭藝人的艾瑞克和太太結婚三年就出現嚴重歧見,他不得不求助婚姻諮商。艾瑞克說,太太管他管得很嚴,只要他沒在應該回家的時候到家,就不斷詢問他的去向,以緊迫盯人方式確認他的行蹤。在澳洲,男人工作後在酒吧喝點小酒很正常,太太卻無法接受,令他絲毫沒有喘息的空間,兩人時起爭執。

     林蒔萱說,雖然說現在是男女平等的時代,台灣女性卻存在許多矛盾,除異國婚姻如此,即使是和本國人結婚也有類似現象。近年經濟不景氣,不少丈夫失業沒多久,太太就急著問,萬一離婚要如何處理當初登記在她名下的房子等財產,在必要時不用跟先生分配,顯示女性口口聲聲要求「平等」的同時,也要跟著學習成長

異國難婚 嫁桃太郎怨偶最多

  • 2008-07-14 中國時報 【林倖妃╱台北報導】

 姻緣路 多磨合▲國人嫁娶外籍配偶的整體離婚率去年達到千分之28.4,學者研究發現,造成如此高離婚率的原因,和男性態度息息相關。(陳信翰攝)

     異國婚姻雖浪漫,卻經不起現實的考驗?內政部調查發現,國人和外籍配偶離婚的比率不斷增加,去年底,每五對離婚者有一對是異國聯姻,尤其女性嫁給外國男性的離婚率更高達本國人的四倍;尤以台女嫁桃太郎的怨偶最多,比例超過千分之二八八,幾乎每三對就有一對選擇一拍兩散。

     晚晴協會副總幹事林蒔萱指出,愈來愈多選擇和異國配偶結婚的女性因婚姻出問題而找該會協助,配偶國籍包括日本香港、法國和澳洲等,問題多出在觀念差異。國人以為日本台灣社會、文化背景較相近,實際上日本男性的父權觀念比台灣更嚴重,大男人作風常讓太太沒有喘息空間

     認文化相近 誰知觀念差異大

     此外,我國男性迎娶東南亞和大陸配偶的離婚率也居高不下。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津如認為,外籍女性不遠千里而來,很想在台灣落地生根,但多因老公霸權式的特質和父權家庭體制而不得不傷心分手。

     一名外事警官說,台灣女性嫁給東南亞籍新郎以泰國籍最多,依他的經驗,不少是女大男小,且年紀相差非常多,其中不乏假借人頭結婚來打工。

     內政部於去年首度統計國人和其他地區配偶離異比率,發現去年全國總離婚五萬八五一八對,為近六年來新低。但異國聯姻占比率卻節節高升,以一八.九五%創歷年新高,較前一年增加○.九九%。

     整體而言,國人和外籍配偶的離婚率為千分之二八.四,其中和外籍新郎分手的離婚率為千分之四四.七,外籍新娘為二七.二,為國人有偶人口中男性的四倍、女性的三倍之多(加上和外籍通婚案例,國人男性離婚率為千分之一一.四一,女性為千分之一一.八一)。

     泰籍配偶離異率 僅次於日本

     在政府對外籍配偶採緊縮政策後,國人和大陸籍配偶的離婚率略微下降,從九十三年的千分之三五.七一降為二八.三五。以所有國籍來看,台灣人和日本人聯姻的離異率最高達千分之一五三.一二,其次為泰國籍的千分之五一.九九,第三為柬埔寨約千分之三○.六一。

     在人數方面,台日聯姻並不多,但按照比例看,卻是最不易維持,台灣女性嫁給日本桃太郎的離婚率高達千分之二八八.三七,日本女性嫁給台灣男性的離婚比率更高達千分之三六.四七,都較國人聯姻高出許多。很多人受韓風影響,對韓國充滿想像,但台韓聯姻中,嫁給阿里郎者離異比率超過千分之五一、與韓籍妻子離婚的比例為千分之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