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婦女平均生育數 降至1.1人創新低

  • 2008-06-20 工商時報 【侯雅燕╱台北報導】

     經建會昨指出,台灣少子化現象愈趨嚴重,預期國內今年婦女平均生育數降至1.1人,破歷史新低紀錄。

     經建會表示,近年來生育率降低,主要是年輕人對婚姻家庭與養育子女價值觀改變,光是今年1-5月,每1,000人只有平均5.89對新人結婚,更創下歷史新低紀錄可以佐證。

     據經建會的統計數據,87年至97年,出生嬰兒數由27萬人,降至20.4萬人;總人口成長率也自87年的0.85%,下滑至今年僅0.35%,同樣也是破歷史新低紀錄。而我國在鄰近亞洲主要國家當中,總人口成長率僅高於日本

     經建會認為,目前超低生育率現象,已對整體社會的走向、國家經濟的發展,及生活思維的方式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經建會指出,為解決生育率問題,除需研擬更多提升生育的策略外,相關部門目前所規劃或推動的各項措施,例如國民年金、全民健保、稅制改革、人力資本投資等,均必須成為配合推升生育率政策目標的助力。

統計:新加坡新生兒增加 外籍父母貢獻大

  • 2008-06-25 【中央社】

     根據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的註冊登記資料顯示,新加坡今年前五個月共有一萬六千二百三十二名嬰兒誕生,比去年同期增加八百四十九名。這是政府努力提高人口與生育率後,自二零零四年以來最令人鼓舞的數字。

     但是統計也顯示,這些新生兒有四分之一的生父不是新加坡人,非新加坡籍的母親更佔了百分之三十六。

     新加坡「海峽時報」今天報導今年前五個月的新生嬰兒數目。報導說,統計資料顯示,外國人在新加坡新生人口中扮演重要角色,這與政府希望透過吸引外國人,增加人口策略有關。

     根據上述統計,外國籍新生兒母親中,以馬來西亞人佔最大多數,有一千七百一十五人;其次是中國籍的母親有一千零五十三人;其他東協國家籍母親則有八百人,居第三。

     若以新生兒父親國籍來看,統計顯示,今年前五個月新生兒的父親也以馬來西亞籍最多,達一千一百八十四人;其次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蘭卡等,有六百六十八人;中國籍有三百六十五人。

     二零零四年為了鼓勵生育,新加坡政府曾經公佈三億新元(新台幣六十七億二千萬元)的一系列獎勵生育措施,包括嬰兒紅利、產假、退稅等,不過效果不佳,無法提高新加坡的生育率,於是決定改採吸引外國人才來新加坡定居的方式,提升新加坡的人口。

     根據統計,去年前九個月,共有四萬六千九百名外國人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

     新加坡領導人曾經提出計畫,希望能把目前四百多萬人口,提升到六百五十萬人。

移民出生率高 美人口成長快

法國國家人口研究所(INED)最新研究25日指出,由於移民和高出生率,美國人口成長超過歐洲,但是北美民眾的平均壽命較短。

人口學家皮森在發表於INED期刊「人口與社會」(Population and Societies)的報告表示,美國人口在過去20年成長的速度比歐洲快三倍半。

聯合國預測,歐洲2050年的人口可能降到4億6000萬人以下,而美國屆時可能成長到4億200萬人。

INED指出,這是由許多原因造成,包括美國出生率比歐洲高出許多。美國每一千人有14名嬰兒出生,歐洲只有10.5名。INED也指出,移民也是原因之一。該研究表示:「如果歐洲人口持續成長,唯一的原因是移民。」

不過歐洲人的平均壽命較長。歐洲女人2005年的平均壽命是82歲,美國女人則是80.4歲。歐洲男人平均壽命為75.8歲,美國男人則是75.2歲。

【2008/06/25 世界日報】

2008年6月27日 星期五

粵性別比失調 十二年後有四百六十萬光棍

  • 2008-06-11 【中央社】

     由於重男輕女的觀念,中國廣東省當局預料到二零二零年時,廣東省將有四百六十萬適婚男找不到老婆,而出生性別比例失調可能導致愛滋病蔓延等社會問題。

     「廣州日報」今天報導,根據廣東省有關部門的統計,廣東省出生人口性別比一直呈現偏高趨勢

     僅一九八五年至二零零零年出生人口中,男性已經累計比女性多出一百七十萬人;當中性別比失衡現象又以粵西地區最為嚴重。

     曾有專家預測,如果這一局面得不到有效遏制,二零零零年至二零二零年出生人口中男性將比女性累計再多出二百九十一萬。

     這樣一來,一九八五年至二零二零年出生人口中男性將比女性累計「富餘」四百六十萬以上。

     廣東省人口計生委黨組成員梁桂英表示,廣東的出生比失調的確比較突出,可是自二零零零年以來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嚴禁選擇性別」等,目前已經得到一定控制,不至於出現四百六十萬光棍的現象。

     報導指出,正常的男女比例應是,一百零三比一百零七,而目前廣東省的男女比例是一百一十比一百。

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

湘贛挖角 珠三角台商缺工苦

  • 2008-06-12 工商時報 【李道成╱廣州報導】 

     向來是中國大陸民工最大聚集地的廣東,最近因為內陸省份開始拚經濟,不僅民工回流潮明顯;更有甚者,鄰近的江西、湖南的台外資企業,受到當地也缺工的影響,紛紛返回廣東挖角,讓珠三角缺工情況雪上加霜。

     因為地緣關係,以往都是珠三角的台外資企業前往湖南、江西南部招工,不過現今反過來,不少勞力密集型台外資企業前往當地設廠後,仍在廣東工作的這些湘、贛子弟,就成了挖角的最佳對象。

     據創信鞋業董事長吳振昌表示,目前在廣州一帶的台外資鞋廠,多數基層員工的月薪,包括社保支出,大概是在1,600元人民幣(下同),相對於贛南、湘南的平均薪資800到1,000元仍有差距。

     然而對部分有意返鄉發展,或是家中父母年事已高者,仍是個不小的誘因。尤其是現今不少出口型企業前進內陸,造成工作機會增多,導致距離廣東最近的湘、贛2省,缺工現象逐漸明顯。

     由於這一波台資企業在湖南、江西設廠的地點,一開始基本上,都以當地勞工為主,在這些城市設廠,不論是地方政府或台外資企業,都缺乏到外地募集民工經驗,無計可施情況下,就鼓勵原本在廣東打工的員工,回到原珠三角挖角老鄉回流。

     曾多次前往湘、贛考察的吳振昌認為,內陸城市的人口規模小,並且主要以本地勞工為主,一般勞力密集型企業前往設廠,每個工廠規模大約只能維持2,000人左右,要想擴大只能搬到其他內陸城市去。

     這種現象會造成企業在的據點內陸設廠過於分散,進而發生配套與管理都困難的情況。

     此外,受到內陸省份員工返鄉潮影響,廣東地區台商公司招工的方向也出現戲劇性變化,以往缺乏當地員工的情況已出現變化。就以創信來說,10年前,1.5萬名員工中,設廠地的番禺員工還不到100人,但現今當地員工就超過2,000人。

     吳振昌認為,主要是現今即使是傳統產業,工資水準已拉高到當地人可接受程度,才會造成番禺當地員工明顯增多。除了廣州本地人之外,廣東其他地區,尤其是粵北與粵西的員工也快速成長,正好填補部分因為返鄉就業而出現的缺工潮。

     現在由於湘、贛的缺工情況日益嚴重,部分內陸城市的工資,近1年來,也快速提高到1,000元。以後目前鄰近廣東的內陸城市,基本上都不缺工業土地,但缺工現象已吸引到必須到外省尋覓勞工,當地台商認為,這種缺工現象提早來臨,勢必影響到未來內陸的招商。

2008年6月24日 星期二

婦女平均生育數 降至1.1人創新低

  • 2008-06-20 工商時報 【侯雅燕╱台北報導】

     經建會昨指出,台灣超少子化現象愈趨嚴重,預期國內今年婦女平均生育數降至1.1人,破歷史新低紀錄。

     經建會表示,近年來生育率降低,主要是年輕人對婚姻、家庭與養育子女價值觀改變,光是今年1-5月,每1,000人只有平均5.89對新人結婚,更創下歷史新低紀錄可以佐證。

     據經建會的統計數據,87年至97年,出生嬰兒數由27萬人,降至20.4萬人;總人口成長率也自87年的0.85%,下滑至今年僅0.35%,同樣也是破歷史新低紀錄。而我國在鄰近亞洲主要國家當中,總人口成長率僅高於日本

     經建會認為,目前超低生育率現象,已對整體社會的走向、國家經濟的發展,及生活思維的方式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經建會指出,為解決生育率問題,除需研擬更多提升生育的策略外,相關部門目前所規劃或推動的各項措施,例如國民年金、全民健保、稅制改革、人力資本投資等,均必須成為配合推升生育率政策目標的助力。

2008年6月22日 星期日

男多女少》性別混淆 女摔角男下棋

校園男多女少,體育課內容讓學校傷腦筋,小學生跳土風舞都得男生和男生配。
記者于志旭╱攝影
 
因應男女生個性差異,部分學校體育課得設計兩種課程。
記者于志旭╱攝影

「我們班廿個人全是『男』生,下課女生玩摔角、男生下象棋,怪吧!」台中縣東新國小四年級導師吳俊宏無奈地說,他們班上有六名女生,但「比男生還粗魯」。

學者指出,男女失衡問題在校園漸浮現,小女生「中性化」傾向明顯。

朝會升旗,心細的女生總是提早幾分鐘就位,小男生老捱到最後一分鐘衝上台,台南縣頂洲國小曾發生兩個男生眾目睽睽下,把掛反的國旗升上去,全校師生傻眼。這些微妙的轉變,老師點滴在心。

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統計,台灣三年前已成全世界性別失衡最嚴重國家之一。據美國去年一項統計,台灣拚生男比率,與阿爾巴尼亞併列第四,緊追一胎化的大陸之後。大陸男女嬰比為一一二比一百,台灣為一一○,高過聯合國標準的一百零五。

過去廿年來,台灣平均每年男嬰比女嬰多一萬二千七百人。

台中縣教育處長王銘煜說,「走到那裡,每班男生都比女生多三到五個」。長期維持這樣的比率,「全國加起來不得了」,只是分散各地,一般人感覺不到,很容易忽略嚴重性。

台南縣鹽水鎮仁光國小有個班級,男女生是十比一,唯一的女生被薰陶得比男生還「豪邁」。

台中縣永安國小校長李永烈說,男女失衡已衍生教學問題,尤其是體育課。上土風舞或配對玩遊戲時,都得男男配,老是被相中當女生的矮小男生,成了取笑對象。

小男生「活跳跳」,遇到男生特多的班級,學校得挑選阿諾史瓦辛格般的男老師壓陣。中縣和平國小去年六年級男老師都是一百八十公分以上壯漢,「這樣才有精力與小男生耗」。 【2008/06/22 聯合報】

男多女少》醫師反省 拒性別篩選
醫界表示「太多的女娃被拿掉了」,國小校園明顯呈現男多於女的現象,已有醫師拒絕以性別為由的墮胎手術。
記者于志旭╱攝影

「太多女娃被拿掉了」,少子化加上性別失衡,台灣社會已向男性傾斜;部分婦產科醫師反思後,拒絕替年輕孕婦做羊膜穿刺術鑑別男女墮胎,也有醫師認為應修法。

人工生殖法去年公告實施,規定人工生殖不得在事前篩選性別,但在重男輕女的觀念下,仍有產婦偷偷篩檢,發現女嬰再墮胎。台南市一名女子的丈夫是獨子,傳宗接代壓力大,結婚多年不孕,前往台南市郭綜合醫院進行試管嬰兒手術,要求醫師幫她一舉得男,但依照新法,醫師拒絕做性別篩選。

這名女子好不容易受孕後,私下到外面診所檢查性別,發現胎兒並沒有「那一根」,非常沮喪,沒想到引產後卻發現胎兒是男嬰,她跑回郭綜合醫院向醫師哭訴,懊惱「難道命裡真的沒辦法生兒子?」醫師只能再幫她做試管嬰兒。

郭綜合醫院婦產部部長林大欽表示,雖然法令有嚴格規定,但孕婦仍有「變通」辦法,法令規範形同具文;他認為人工生殖法應有修法空間,例如三代單傳或連生多女的情況,是否能開放事前做性別篩選。

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國人第一、二胎,男女比還算正常;但第三胎男嬰比女嬰多了二成,第四胎多達近四成,人為操作「一心求子」現象明顯。

台中縣生命線前主委林義雄是退休婦產科醫師,他說產婦懷孕三個月時做穿刺檢查,除了解胎兒有無疾病,也可確知胎兒性別,有人藉此決定是否墮胎;他堅持除非說得出非作不可的理由,同時訂出「第三胎以上的產婦才作穿刺」的規則。 【2008/06/22 聯合報】

竹市女多於男》臨床說 竹科人速戰易生女

全台各縣市中,新竹市是唯一女多於男的縣市,原因仍待了解;不過醫界有種說法,認為除了高學歷人口多,較沒有重男輕女觀念外,科技人「速食愛情」較難讓女性達到歡愉,理論上生女的可能性相對提高。

竹市民政處及主計處統計,竹市九十年男女人數,男生多女生近七千人,但差距逐年縮小,今年三月,女生首次超過男生五十人,五月更超過一八八人,戶政人員打趣說,「以後各縣市男生要到新竹市來找老婆囉!」

醫界有趣推論可能與工作壓力大、工時長,一切講究效率,往往男女間只能享受「速食愛情」,較難達到適合生男孩的情境。

一名婦產科主治醫師表示,最新醫學研究顯示,女性在做愛過程中興奮與否,決定陰道環境,會選擇X或Y染色體,也就是說,如果女性較興奮,生男機率較高。

這名醫師還笑說,以前當住院醫師時,每天累得要命,那時他老婆生了頭胎男孩,主任質疑「顯然你沒被操到嘛!再多值兩班」;後來他很想有個女兒,但第二胎又是男孩,不禁埋怨老婆,「妳是在high什麼嘛?」

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幸治表示,這種理論確實有許多研究,但還需進一步證實,不過在顯微鏡下可明顯看出,游得快、活力好的通常是Y染色體,理論上能讓女方更愉快,也較可能生男孩。 【2008/06/22 聯合報】

 
男女比120:100 大陸光棍1800萬

大陸的男女嬰出生比例嚴重失衡,截至去年底,每出生120名男嬰,只相對出生100名女嬰。目前全大陸廿至四十五歲的適婚年齡男性已多出女性一千八百萬人,預計到2020年,找不到老婆的男性更將攀升至三千萬,恐怕成為世界上光棍人數最多的國家。

大陸從1980年開始實施獨生子女(俗稱一胎化)的計畫生育政策,中共官方堅稱,一胎化政策成功地幫助上億民眾擺脫貧困。不過,從80年代中期開始,一胎化政策的負面效應開始出現,最明顯也最被人詬病的,就是男女比例失調,而且導致人口迅速高齡化。

許多父母為了生男孩,因此採取人工流產手術,一直到確認胎兒性別是男性為止。大陸雖然立法禁止用超音波技術選擇胎兒性別,但實際上婦產科醫師不需要明說,只要微笑或是皺眉,就可暗示胎兒的父母。

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衡,大陸部分地區已經出現了跨境非法婚姻、跨境強行拐賣和強迫賣淫等社會問題。

據中共公安部統計,1990年到1991年,因拐賣婦女而被逮捕者計六萬多起,2002年九月,查獲一名廣西農民拐賣一百多名婦女,每人的價格從一百廿美元到三百六十美元不等。此問題並禍及鄰近國家,如寮國、緬甸、北韓及泰國,均有婦女被拐賣到大陸,讓找不到婚配對象的大陸男性發洩性需求。

【2008/06/22 聯合報】

「不懂大人事 只想在總爺畢業」

「大人的紛擾我不懂、也不想知道,我只希望我的母校留下來,就這麼簡單…」,麻豆鎮總爺國小家長與學生昨天北上抗議,隊伍中的鄭雅心特別搶眼,事後她娓娓道出她和母親狀告縣長的動機。

雖然暑假後才升六年級,鄭雅心卻比同齡小孩成熟,告縣長、到教育部抗議的大動作,引起外界矚目;她強調,做這些事是家長會的決定,但她贊同,動機很簡單,就是守護學校,不希望同學因併校被迫轉學,不是故意要讓縣府難堪。

「我和班上同學都約好了,要一起在總爺畢業領畢業證書,這小小願望,竟比登天還難!」鄭雅心說,她僅剩一年就要畢業。

她不懂,為何縣府一定非把學校關掉不可?

「不是說裁併小校嗎?我們人數多,為何還會裁併,不是小校來併我們?」她表示「我們有做錯事嗎?為何一定要這樣對待我們?」

【2008/06/21 聯合報】

美國佬紛赴歐 尋求雙重國籍

內閣閣員誰是美國公民、誰有美國綠卡,鬧得不可開交。但經濟不景氣,當美國人也不值錢了,反而紛紛到歐盟國家尋求雙重國籍,以便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

美國經濟不景氣,歐盟卻日漸擴張且經濟欣欣向榮,加上歐洲工時短休假多,對美國人很有吸引力。美國有許多歐洲移民後裔,可根據父母親的國籍在歐盟廿七國中的任何一國申請公民資格,憑祖父母國籍可申請入籍希臘,在愛爾蘭和義大利甚至可用曾祖父母國籍申請。只要擁有廿七國其中一國的國籍,就能在歐盟任何國家居住及工作。

剛從佛羅里達大學畢業的安珀•艾爾法諾最近在佛州的義大利領事館申請義國國籍。她說:「那裡擠滿了申請義國國籍的第二代、第三代義裔美國人。我聽說有些父母幫他們的小孩申請義國國籍,當做年滿十八歲的成人禮物。」

美國政府並未統計擁有雙重國籍的公民人數,所以無法得知在歐洲申請入籍的確切人數。符合申請雙重國籍資格的美國人估計超過四千萬人,不少人想到歐洲另謀高就。

鼓吹雙重國籍不遺餘力的天普大學教授史畢羅表示,以國籍界定個人身分已經是過去的思維,擁有其他國籍並不會造成實際的傷害,「雙重國籍是大勢所趨」。

【2008/06/10 聯合報】

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海峽兩岸通婚數已逾三十萬件

(中央社記者陳妍君台北七日電)海峽交流基金會主任秘書廖運源今天指出,根據海基會受理文書驗證數據統計,截至四月底,兩岸通婚數超過三十萬八千件。

另外,內政部移民署統計,截至今年一月,中國大陸配偶申請來台人數達二十五萬人。

海基會關懷輔導大陸配偶系列活動「大高雄大陸配偶一家親—慶端午包粽子」今天在高雄市舉辦。海基會發布新聞稿指出,共有近四百名來自高雄縣市的中國大陸配偶和家屬參與這次活動。

廖運源致詞說,為擴大服務在台灣為數眾多的大陸配偶,海基會自去年起規劃舉辦「大陸配偶關懷輔導系列活動」,希望透過不同型態的活動方式,協助大陸配偶認識台灣風土民情,並宣導政府關懷照顧大陸配偶家庭的措施。

他表示,為數眾多的大陸配偶和他們的家屬一直是海基會關懷照顧的重點對象。海基會希望為大陸配偶扮演平台和橋樑角色,協助他們解決各種問題,成為他們最堅強的後盾。

廖運源指出,海基會已設置「大陸配偶關懷專線」(02-27189995),希望結合政府與民間團體資源,以制度化協處機制,為大陸配偶提供更積極、務實與溫暖的服務,歡迎有需要的大陸配偶多加利用。

這次活動由海基會與中華民國牧愛生命協會共同主辦。活動中,安排包粽子比賽、多元文化粽子展示和香包DIY等節目,以及健檢活動與社福資源展示介紹。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賺比台灣多 紐澳打工正夯

  • 2008-06-18 工商時報 【馬婉珍╱台北報導】

     海外打工蔚為潮流,今年就有上萬人擠破頭,等著分批出國打工去。以海外打工人數最多的澳洲、紐西蘭來說,平均時薪350元至580元,遠高出台灣3倍之多,以出國一年、打工半年、每天打工6小時的狀態估算,打工收入每月約有折合台幣3.8萬元至5.2萬元的薪資,年存台幣50萬元不是夢。

     澳大利亞商工辦事處簽證服務處指出,自2004年11月開放海外打工以來,每年人數呈倍數成長,根據他們的統計,今年申請澳洲打工的人數,從去年的2,000人爆增到4,500人,紐西蘭商工辦事處簽證組也統計出,台灣人申請紐西蘭打工,雖有每年600位的人數限制,但今年就有3千多人登記抽籤,錄取率低於20%。

     海外打工的自主性高,可以自行安排打工、念書、度假遊樂的時間。為期1年的度假打工期間,假設花半年時間打工、3個月念書、3個月度假遊樂,以紐西蘭打工來看,時薪紐幣14元至18元,每天打工6小時,半年下來總共有折合台幣466,560元的收入,用年收入來估算,平均月薪有38,880元,媲美碩士學歷的社會新鮮人。而以澳洲打工來估算,時薪澳幣15元至20元,相同條件算下來,平均月薪則有台幣52,200元。

     根據104人力銀行的統計,當求職者符合企業提出的各項條件,在敘薪時,有3成以上的企業主,願意付出比一般人多5%的薪水聘用。

     104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方光瑋指出,語言能力一向是企業徵才所考量的前三大重點,所以海外打工努力培養自己的語言能力,回台後求職也應尋找與打工經驗有高度相關性的職業,像在澳洲設有據點的公司,因打工族在當地生活一年,比別人更了解當地環境,若外語聽說讀寫能力又有高度競爭力,更能得到企業主的青睞。

     6月初剛回台灣的孫瑞敏,以她在澳洲打工一年的經歷觀察到,愈來愈多人為了讓人生不留白,寧願放下手邊大好的正職工作,加入海外打工的行列。她認為只要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不亂花錢,有份亮眼的積蓄並不難。

高齡化社會 大腸癌發生率高

  • 2008-06-16 中國時報 【朱立群╱台北報導】

     兩位卅歲左右大腸直腸癌患者參加癌友運動會,讓人懷疑此病是否出現年輕化趨勢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明確表示「沒有」,患者平均年齡約六十二歲,卅歲以下患者佔總病患人數僅一%。

     梁金銅說,大腸直腸癌的發生與現代人飲食西化、國民平均年齡提高以及診斷率提高有關。整體來看,目前還沒有實證資料指出大腸直腸癌患者年齡下降的情形。

     飲食西化是亞洲諸多新興國家近年來普遍現象。梁金銅指出,中國大陸、印度等國也發現其國民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例上升,就連以胃癌為首要國民癌症的韓國及日本,大腸直腸癌也有急起直追現象。

     再者,人活得越久,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會也會提高。梁金銅表示,國人平均壽命已經提升至八十歲左右,一般人在五十二歲前後才會出現大腸良性息肉,約再經過十年,才會惡化成癌。可解釋何以大腸直腸癌還未年輕化,以及高齡社會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上升的原因。

     由於大腸直腸癌仍以中老年人為主要好發族群,梁金銅建議,五十歲以上者每年都應該做一次大腸鏡檢查;但連續三年檢查正常者,可以改為隔三年再做一次。

2008年6月15日 星期日

處理非法移民問題 歐盟各國將建共同規範

2008.06.06  中央社

     歐洲聯盟會員國今天達成協議,將建立驅逐非法移民的共同規範,以有效處理歐盟境內日益嚴重的非法居留問題。

     歐盟二十七個會員國內政部長今天在盧森堡召開的會議中,同意制訂一項歐盟指令,以建立驅逐歐盟境內非法居留外國人的共同規範。

     規範除對在歐盟境內非法居留人士明訂拘禁及驅逐的細則外,並鼓勵無合法居留身份人士自願離開歐盟國家

     不過,規範中也指出,如非法居留外國人拒絕離開歐盟國家,將不排除強制驅逐出境,並禁止於五年內再進入歐盟國家。

     目前在歐盟境內非法居留的外國人已高達數百萬人,並已使歐盟國家因此產生不少社會問題。

     歐盟會員國內政部長今天通過制訂相關的歐盟指令,仍需經過歐洲議會的同意,才能付諸實施。

聯合國:全球有二百五十萬被販賣人口

2008.06.04  中央社

     第六十二屆聯合國大會今天就販賣人口問題進行首次辯論會。根據統計,全球至少有二百五十萬人成為販賣人口的受害人,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及兒童,每年產生的非法利益高達三百二十億美元。

     今天辯論會由聯大主席克里姆主持,從政府、商業及民間角度,討論販賣人口的犯罪預防、保護受害者、懲處犯罪者等,探討聯合國如何與各國際組織合作及協調,共同打擊人口販子。

     大會同時邀請美國演員朱德就其參訪十二個國家的經驗,報告第一手資料

     根據聯合國毒品與犯罪問題辦公室資料全球共有高達一百二十七國家列為販賣人口主要來源國,一百三十七國是目的國。

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

瑞士公投 拒嚴苛公民法

瑞士一項公投正式結果顯示,選民以壓倒性多數反對民族主義的瑞士人民黨所創制的嚴苛移民歸化法案。

公投官方結果,二十六個邦中,除一個邦贊成,其餘二十五個邦都反對該項創制案。全國選民的百分之六十三點八投下反對票。

瑞士某些社區以公民投票決定是否批准移民申請歸化案,已遭各方譴責,最高法院已判決違法。瑞士人民黨為推翻最高法院的判決,提出這項公投案。

瑞士聯邦總統顧希班歡迎這項公投結果。他在瑞士電視台的訪問中說:「全國人民清楚地表示,我們不要排外,我們要直接民主,尊重基本人權。」

司法部長維德梅─史蘭普說,瑞士人民已表明堅守非歧視原則。她說:「我們確認,瑞士只讓具有充分的瑞士國語常識、恪遵瑞士法律和基本價值觀念的人,歸化為瑞士公民。」

這項公投必須半數以上的邦,及全國過半數票贊成,方能獲得通過。這次全國投票率僅百分之四十四點一。

瑞士目前人口約七百五十萬人,其中外國籍人口超過百分之二十,為歐洲外籍人口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這項公投案的支持者表示非常失望。瑞士人民黨國會議員費爾說,他仍堅持瑞士必須升高移民歸化的條件門檻。該黨在二○○四年亦曾經提出類似的一項公投案,獲得通過。

反對者表示鬆了口氣。中間偏右的激進自由民主黨國會議員魏哲華倫說:「我們已清楚的告訴國人,這個創制法案沒多少實質內涵。」

前最高法院院長奈伊說,公投結果使所有支持民主法治政府的人都很滿意。

瑞士最大勞工團體Unia表示,公投結果發出反對利用移民以達到政治目的的明確訊息,人民黨想要從排外運動中獲利的企圖遭到徹底的失敗。有些邦投反對票的選民比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二,只有中部高地保守勢力較大的斯威茲邦贊成。

【2008/06/02 歐洲日報】

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日本高齡化比率 創新高

日本政府今天在內閣會議上議定2008年版的「高齡社會白皮書」內容指出,日本65歲以上的人共有兩千七百四十六萬人,佔總人口比例為百分之21.5,人數和比例(高齡化率)都創下新高紀錄。

新版的「高齡社會白皮書」顯示,截至去年十月一日,日本65歲以上,為兩千七百四十六萬人,其中男性為一千一百七十萬人,女性為一千五百七十六萬人。

日本的高齡人口中,65歲至74歲(前期高齡)約有一千四百七十六萬人。其中,男性為六百九十四萬人,女性為七百八十二萬人。

75歲以上的高齡者(後期高齡)約一千兩百七十萬人。男性為四百七十七萬人,女性為七百九十四萬人。

白皮書預測,到了2017年,日本的後期高齡人口將超過前期高齡人數。

日本從四月起實施的後期高齡者醫療制度(又稱為長壽醫療制度),是以75歲做為年齡的前後期的分界,導致許多人反彈,但是白皮書指出,需要接受照護的高齡者當中,前期高齡者所佔比例是百分之3.3,後期高齡者所佔比例是百分之21.4。

日本到了2055年,高齡化率將高達百分之40.5,2005年時,工作世代平均每3.3人養一名高齡者,但是到了2055年時,工作世代平均每1.3人就要養一名高齡者。

此外,白皮書中也指出,預估日本民眾的平均壽命會延長,65歲以後的人生將會延伸。65歲至69歲,未就業的人當中,有四成以上的男性、兩成以上的女性希望就業。

【2008/05/21 中央社】

南亞兒童營養不足 印度比例最高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專家今天表示,上月九日發布的「千禧年發展目標暨環境全球檢測報告」,南亞地區兒童營養不足比例,以印度最高,如今通貨膨脹高漲,尤其糧食蔬果物價上揚,對印度本已脆弱的兒童生存環境將形成更嚴重的挑戰。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新德里南亞地區主任圖爾是在說明聯合國最新發布的「二零零八年世界兒童報告」時,作了上述表示。這份最新報告也指出,南亞是全球營養不足兒童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而印度又是南亞地區兒童營養不足指數最高的國家。

兒童基金會報告說,即使在當前世界糧食危機尚未發生前,印度已有將近半數兒童人口呈現發育不良的症狀。報告指出,印度五歲以下兒童有百分之四十八是發育不良,比例甚至高於鄰近更窮困和落後的孟加拉與巴基斯坦。孟加拉兒童發育不良比例是百分之四十三,巴基斯坦是百分之三十七。

報告也表示,印度百分之三十初生嬰兒體重不足,高於孟加拉的百分之二十二和巴基斯坦的百分之十九。全世界體重不足嬰兒人口,有百分之四十是在印度。

圖爾又表示,根據聯合國上月九日發布的「千禧年發展目標暨環境全球檢測報告」,印度有三億多人生活在每天生活不及一美元的赤貧環境下,通貨膨脹和糧食蔬果價格上揚,窮困人家為了生存,勢必要縮衣節食,這對兒童又是嚴重打擊。

【2008/05/15 中央社】

杜拜天堂 70萬外勞血淚悲歌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天下外勞千百種,血淚辛苦一個樣。

杜拜是當今全球數一數二的繁榮工地,摩天大樓連雲起,甲第豪宅櫛比鱗,官員愛誇這裡是世界商業重鎮、富賈樂地,賽馬天堂,高爾夫和網球賽的上好場地。這片榮景背後,是70萬外勞的血淚。

杜拜的外勞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家鄉太窮,他們在杜拜攢積兩三年微薄薪水寄回去,足供家人蓋間房子,買塊地,或送孩子上學。家人生活改善的代價,是他們自己在殊鄉異域賣身為奴。

美聯社報導,杜拜外勞的問題包括:

•外勞往往積欠仲介巨款,有的高達三千美元 (台幣九萬元)以上,而他們的工資是一個月150到三百美元。近來美元貶值,加上杜拜通膨飆上兩位數,他們的工資更不值錢。

•每周工作六天至六天半,每周工時60小時。

•雇主經常違反杜拜法律沒收他們的護照,而且兩個月、三個月不付薪,以防他們走人。

•許多外勞沒有醫療保險,而且在攝氏40度的暑熱和令人窒息的濕氣裡工作。

•雇主提供的住處往往是只有四壁、擠死人的拖車,拖車營周遭圍著倒鉤鐵絲,不然就設於沙漠邊緣,有的根本無水。

報導說,這是今天全球對外勞最厲害的有系統剝削,杜拜如此,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其他地方亦然,成因是雇主無法無天,加上政府疏忽。

大公國官員不是不知難為情,但表示杜拜實施市場經濟,無法規定最低工資,只能要求雇主對外勞承諾付多少就實付多少,以及教導雇主說,工人生活改善,生產力也會增加。

杜拜內閣即將審議一套勞資法草案,不讓有違法紀錄的公司將申請進口外勞,並規定業者改善工作條件,否則罰款。今年1月以來,政府規定業者將外勞的薪水存入銀行,以更政府查稽。幾家大型營建公司的外勞還拿到金融卡,可以在工地提款。

法律還只是草案,就算立了法,成效又將如何? 目前杜拜有四百名督察,幾乎比去年多一倍,但總共要二千名才夠。

建造空間夠、衛生尚可的新外勞居住區也不容易,官員說,杜拜地價還在沖天。

外勞受委屈,拿不到薪水,當然可以告進法院,但就是贏了官司,薪水向來也泡湯,雇主一再上訴,你的下場是他鄉失業,流落街頭,打零工,借錢度日。

【2008/06/01 聯合晚報】

中國企業家 非洲發大財

【聯合報/王先棠譯】

楊杰(譯音)18歲離家時,做的正是貧困的中國福建省居民做了好幾代的事:移居國外,尋找更好的生活。

所不同者,是他的目的地。和那些遵循傳統,把美國、歐洲當成第二故鄉的數十萬福州人不同,他選擇了這個非洲南部的內陸小國。

現年25歲的楊先生說:「我離開中國之前,以為整個非洲是塊大沙漠。」他因此認為,冰淇淋的市場需求會很高,他跟親友借了錢,在馬拉威首都里朗威開了自己的工廠。馬拉威的天氣其實屬於亞熱帶,但是這並不妨礙他的工廠成為馬拉威最大的冰淇淋公司。

過去5年左右,非洲各處這樣的故事數也數不完。數十萬中國人發現了這塊大陸,動身前往這個曾是「未知之境」的地區做生意。新華社最近估計,至少有75萬中國人在非洲大陸長期工作或生活,這凸顯了中國與非洲之間日益密切的經貿關係,2006年雙方貿易總值達到550億美元,一個世代以前,還不到1,000萬美元。

今天,在查德等許多中國新移民定居的國家,可以看到華人開的藥房、按摩院與賣各種中國地方料理的餐館;西方國家的勢力持續消退,目前的西方人主要是在國際組織工作的救援專家,或在高牆圍繞、警戒森嚴的管制區域生活的油井員工。

剛開始,這股新的中國移民潮泰半因口耳相傳而起,楊先生這種開路先鋒把非洲遍地機會的消息傳回家鄉,在這兒,許多國家的經濟不是尚未開發就是百廢待舉,連在比較富裕的國家,許多已開發世界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也仍有待建商與投資者投入。

這種情況常使西方國家的投資者裹足不前,但是對許多剛起步的中國企業家而言,非洲新興經濟體恰好因為規模小、容易進入而充滿吸引力。當地市場上往往競爭很小或根本沒有競爭,而且對於非洲買主來說,中國的貨品與服務大都比西方國家的便宜,更負擔得起。

最近的中、非貿易活動,大都反映出中國製造業對非洲石油與礦產的大胃口,但是中國大企業很快地在其他產業也成為厲害的競爭者,特別是金額龐大的公共工程計畫。中國在奈及利亞與安哥拉開闢新的鐵路幹線,在蘇丹興建大型水庫,在許多國家蓋機場,而且顯然非洲到處都有中國建商在開新的公路。

對於大批中國人湧入,非洲人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在與中國石油貿易關係日益密切的中非國家查德,企業領袖們正在為中國工人與投資客料將大舉前來做準備。

查德商會會長雷諾德•登根奈爾說:「我們預估未來幾年至少會有4萬中國人湧入。這樣的人口大遷入可能對經濟有好處,但是我們還是會擔心。他們來的時候,會不會帶自己的工人,待在自己的房子裡,把錢全送回老家?」

不過,雙方仍有許多誤解,當地人難免感到不滿。許多非洲國家的民眾抱怨說,中國工人把非洲當地人有能力做,或稍經訓練就能上手的工作給占了。

另一個常聽到的批評是,中國人排他性很強,從早到晚聚在一起。

在阿迪斯阿貝巴,一如許多大企業的習慣作法,「中國路橋工程公司」的200個中國工人住在集體宿舍區,吃中國來的廚子做的飯,由一位中國醫師提供基本保健服務。

這家築路公司負責衣索匹亞業務的經理陳謙(譯音)說:「放完一天假,你會納悶來這兒倒底是為了啥,所以咱們寧可不停幹活兒。」

【2007-08-27 聯合報】

不生小孩正常嗎?

20080606自由時報讀者投書■ 林青蓓

內政部統計顯示,二○○六年台灣總生育率再創新低,為世界第一,新政府甫上任也再加碼提出育嬰假六成薪,期待搶救低迷的生育率。

台灣從五○年代受美方援助,到今天全球百大IT企業佔上二十席,不到一甲子年間的發展與進步是全球有目共睹;但社會的價值觀,卻在物質進展的過程中被犧牲。

年輕人聚在一起時討論不想生小孩,認為不生小孩也純屬「正常」選擇。媒體報導生育率「又創新低」,似乎也只是在述說一件「正常」的現象。但選擇不生,真的是「正常」嗎?

聖經在創世紀1:26-27記載,「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神造了人類,給了人類性的慾望,除了要讓人在婚姻中享受親密美好的關係外,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要人類「生養」。有些人因個別因素一生未婚,另些家庭因為個別因素沒有孩子。但普遍而言,家庭中有孩子,才是「正常」的。

廿一世紀的今天,社會各種價值體系被解體、挑戰,人心因此無歸處,總是不停尋求那「對的、好的」價值,卻在好像找到時,重新批鬥自己所相信的;因此學生挑戰老師的行為好像是對的,因此詐騙行為無所不在是正常的,因此上班族每天加班到九點是值得肯定的,因此高官貪錢貪到百姓都不敢相信的地步,因此台灣有這「傲視全球」的生育率。我們好像已經分不清楚是非、對錯、好壞,因為最基本的信念系統都已被破壞殆盡。

其實台灣社會生病了,但台灣人民活在當中卻沒有自知。

很多年輕人選擇不生,覺得養小孩「太貴」。對某些人或許是事實,但對更多人而言這只是「選擇」不生的藉口。如果全球百大IT企業台灣可以佔上二十席,卻仍然有很多人覺得養小孩太貴索性不養,那麼……台灣可能已病入膏肓,可能不是再多的利多政策可以挽回的。

(作者目前於英國倫敦政經學院修讀碩士課程)

正常家庭迷思

 20080607自由時報讀者投書

■ 鄭維鈞

拜讀「不生小孩正常嗎?」,筆者有幾個看法在此分享。首先,用「正常」與「不正常」來描述家庭型態,很容易淪為一種是與非、黑與白的偏見。如此一來,對於「無法選擇生育」的家庭造成更深的遺憾;對於「選擇不生育」的家庭也形成壓力。

人類自有歷史以來,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從狩獵為生到資本主義經濟,每個時代都有其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當代主流價值,並且隨時處於「變動」的過程之中。農村時代需要很多勞動力,也沒有節育的觀念,因此多子多孫不只多福氣,也是滿足現實經濟需求。如今,發達的科技與資本全球化嚴重衝擊了勞動力市場,從勞動需求的角度來看,也能說明生育率下降的原因。

基督教信仰有其發展的脈絡或堅守的價值,但總不能說因此佛家的「隨緣」或「膜拜神像」就是錯;同樣的,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有沒有小孩實則無關對錯。人類總是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在天地之間與時俱進地生存下去。

與其怨嘆新時代的台灣人不生小孩,還不如趕快來關心那些被拋棄在醫院樓梯間、環保垃圾車上,以及社區水溝內的棄嬰。台灣平均每天有一點四個兒童被棄養,每年四千棄兒無人聞問,生小孩是否能維繫「正常家庭」,答案不言可喻。

(作者為社區大學講師)

■ 劉威良

「不生小孩正常嗎?」一文中,作者認為不生小孩是不正常。

台灣的收入在世界上或許不落人後,但居住環境污染,大都會空污嚴重,戴奧辛居世界前茅,讓民眾看不到幸福的前景而對育養下一代興趣缺缺,才是最大不生育的主因。再看一般大都會區社區,缺乏良善的兒童育樂遊樂設施,有幼兒家庭,沒有遊戲的場所,如何育兒?即使是一般人在台北市生活都有如過街老鼠,哪裡有路哪裡鑽,生活居住環境尚無尊嚴可言,更別提兒童與家庭。台灣人錢財或許不缺,但在現今社會,養兒不敢想能防老的潮流下,幼兒剛開始受教的幼稚園學費動輒上萬,也讓年輕人深感吃不消。

其實生育不生育是夫婦的選擇,誰也不能強迫。生活在一個只重經濟開發而沒有永續環保意識的大環境下,讓人民感受不到良好的生活品質與美好的未來,民眾當然選擇不生,讓痛苦到我們為止,何需危害下一代?

(作者為德國台僑)

忍令移工健康權被剝奪嗎?

中國時報 2008.06.07  王宏仁、唐文慧

     新政府上任後,第一件有關的外籍移工政策,竟然是「加強預防行蹤不明外勞」,並且是放在所謂的「強化治安會報」來進行。其中引人注目的新措施,就是要求醫院通報無證移工,這種作法,一方面延續過去桎梏的移工政策,把藍領移工視為潛在的治安威脅者,另一方面,將來無證移工即使有重大傷病,也不敢上醫院求診,變成完全沒有健康醫療人權的群體。

     政府單位總是迷信更嚴格的移工政策,就可以降低移工不告而別;卻從不去問,為何這些移工要離開原來的雇主而冒著身家性命危險做不穩定且常是高危險的工作。NGO團體跟學者研究早就指出,產生無證移工的結構性問題,是高額的仲介費用、勞動契約不自由(例如不能參加工會)、惡劣勞動條件、沒有完整的公民權,而絕非貪圖較高的工資。移工被雇主虐待時,政府一直要他們「循正常管道」申訴,但政府有給他們足夠的資訊到哪裡申訴嗎?馬來西亞政府在移工入境後,會有一天的權益培訓營,台灣政府有這樣的制度來告知移工相關資訊嗎?

     目前箝制性的移工政策,把無證移工視為潛在的罪犯,但這是台灣社會的文化偏見,早已經有數字說明,在台移工的犯罪率,遠低於本國人。況且移工的居留身份不符合規定,並不代表他們就是罪犯,而即使是罪犯,也有基本的人權,有一定的法律與就醫保障,如今這個新措施,不僅繼續把無證移工當成罪犯看待,而且將其基本醫療人權完全剝奪。

     無證移工就醫,都是自費,對他們已經是一筆龐大的支出了,而未來假如醫院被強制要求通報無證移工,將造成他們不敢就醫的嚴重後遺症,不僅危害其健康人權,也將造成台灣社會公共衛生與防疫的漏洞,更可能降低整體社會的健康水準。試想,一個跨國來台的女性移工,可能因雇主虐待,或處於極度不安全和惡劣的勞動條件而逃脫。她如果生病,或因懷孕而需就醫,未來可能因為害怕醫院通報政策,根本不敢前往就醫。其危害不僅止於女性移工個人的健康,也可能造成流產,甚而波及胎兒,或影響未來新生兒的健康,結果只會增加更多醫療成本,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在瑞士,即使是無證移工,沒有錢而生病就醫時,也會得到醫療單位的照顧,且醫療單位不得詢問其居留身份,或者因為其居留身份差異而有醫療的差別待遇,更不用說要通報警政單位來抓人了。這是基於健康的基本人權需求,不會因為身分的差異而得到不同的對待。

     如果我們不能反思自己的文化盲點,便很容易相信主流媒體與政府的宣稱,認為管制無證外勞是治安考量,認為醫院通報政策是為了取締非法外勞保障合法。然而,無證外勞的形成因素是結構性的,這些已經深陷泥淖的移工,除了面對工作的不確定,勞動權益被剝奪外,新政府還要進一步剝奪他們的醫療人權,這種政策,只會讓人覺得台灣社會與新政府的外勞政策是殘酷嗜血,並且對弱勢者落井下石。

     新政府的勞委會主委是婦運出身,更不能無視眾多無證女性外勞可能因此成為政策的受害者。健康醫療是基本人權,我們不應該以治安為名,以保障本國人的工作為由,而剝奪這群外勞的醫療人權。

     (王宏仁為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唐文慧為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不能只靠育嬰假

中國時報 2008.06.01  陳昱名╱高雄市(博士生)

     報載,由於近年來台灣生育率屢創新低,幾乎直逼全球最低,可能在十年後台灣人口就要呈現負成長,行政院為了搶救生育率,於是推出可以照顧寶寶到兩歲的育嬰假六成薪計畫,希望能鼓勵婦女生育。筆者認為單一優惠政策對促進生育意願,成效恐怕還是有限。

     畢竟,要養一個孩子不只是懷胎十月生下來這麼簡單,孩子生下來了要教育要照顧。在台灣目前的環境下,收費低廉又有品質保證的公立托兒所與幼稚園卻總供不應求,只有極少數幸運兒能夠中選,而大多數人工作的公司行號也都沒有附設托育機構,許多家長只能選擇收費昂貴的私立托兒所與幼稚園,在上班和托兒所之間疲於奔命;升上國中小學之後,接踵而來的各項安親班、補習費更是令人咋舌,好不容易等到孩子上大學,在目前政策方向越來越把高等教育當成是一種個人生涯規劃投資之後,日益高漲的大學學費更讓許多家長不堪負荷,唸大學越來越變成有錢人的專利,估略算一算孩子從出生到上到大學至少得花上千萬元,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中,多少雙薪家庭真能夠有信心在家計負擔和長遠照顧小孩之間取得平衡呢?

     養育一個孩子從小到大所需要的心力與花費都不少,這中間有許多環節都有待政府妥善規劃減輕家庭的負擔,創造一個親家庭親親子的勞動環境與社會結構,否則單靠一個有給薪的育嬰假,如何能期待年輕夫妻們在預期性的心理負擔和生計的雙重壓力底下而願意去養育後代呢?

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

PTS養不起的未來,談人口老化


 
 
日本篇
瑞典篇

過去多年來,世界媒體常把關注焦點放在亞洲最大經濟體日本,並稱日本是世界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但在世界媒體關注焦點之外的台灣,其實也已悄悄地步上日本老化的軌道,甚至速度有可能超過日本。根據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的人口推估,日本老人佔總人口比重從10%增加到20%,預估將花二十四年。但台灣預計將只花二十二年,於2011年,老人將佔10%,2033年達20%。經建會人力規劃處專門委員王玲指出,若跟歐洲已經老化社會做比較,瑞典、丹麥、德國、瑞士、荷蘭、芬蘭等國,幾乎都是花五十年到八十年,才達到老化人口達20%。但是台灣,卻將在三十多年內就達到其他國家老化的程度。

加上台灣日益嚴重的少子化現象,使人口老化問題相對嚴峻,據估計,三十年後,台灣的老年人口扶養比將達百分之五十,亦即兩個工作人口就要養一個老人,是當今父母輩的三倍。

人口集體老化,部份老人人口的收入又低,加上少子化帶來的老年安養負擔,這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的雙重困境,如何因應未來少子高齡化社會的挑戰,是當前台灣社會迫在眉睫的重要議題。從高齡化社會轉型為高齡社會在瑞典費時82年,在法國為114年,英國則是46年,而日本卻在短短的24年就完成轉型。台灣雖然較晚邁入高齡化社會,但是台灣的人口老化速度卻非常快速,這點跟鄰近的日本極為相似。

日本的少子高齡化因應對策起步甚早且傾向長期性規劃,可算是亞洲各國的先驅。日本在1973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但由於意識到建構少子高齡化因應對策的必要性,日本政府早在1963年,就已制定老人福利法,在ㄧ連串措施有計畫的推動下,日本已建立了獨樹一格的日本型少子高齡化對策。

瑞典向來以高薪資、高福利、高課稅聞名於世,完善的社會福利乃是建立在高稅收的基礎上,瑞典的社會保險是為了提供人民保障,以因應遭遇疾病、身心障礙及老年所帶來的財務危機,另外一個主要目標,是提供養育孩子的家庭財務上的保障,以平衡育兒家庭與未育兒家庭的財務差距,並根據國民的生命週期進行財務資源的分配。強調「幼有所養、病有所醫、老有所終」的瑞典社會保障制度,被世上許多國家奉為「福利國家」的楷模。

瑞典亦是全世界最早建立全民養老金體系的國家之一,1913年,瑞典議會通過國民年金法案,規定對所有老年人口實行沒有差別、一視同仁的養老金給付。這種具有普及性和強制性的養老金體制,保證了瑞典每一個老年公民都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新的年金制度在1994年,由議會決定完成基本方向與原則,1998年時議會拍案通過,而真正實際運作是2003年。新的年金制度最主要的原因與政策就是要穩定財務狀況,而這些社會與經濟因素,給每個世代同樣收入,付同樣價錢得到同等年金的可能性,所以新年金制度的目的之一,是能讓每一世代都能繳交同樣的價錢,讓之後的世代也能有穩定的財務情形。而工作年資的總收入,可決定老人年金的多寡。

瑞典老人年金的其中一部份年金,撥入基金,由該州政府管理並且決定投資,投資國內也投資國外,不過重點是雇主付年金給州政府,州政府把其中某些比例投資在基金上,而自己可以決定那筆錢要投資在哪一筆基金上,我想我大概要付薪水的百分之十八在年金部份,其中的百分之二,就是投資在自己選擇的基金裡。

1974年瑞典開始實施父母保險制度,即給予父母雙方帶薪假期以照顧幼兒,並承諾能重回原工作崗位或類似的崗位,帶薪育兒假的時間也逐年增長。父母保險是瑞典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部分,由所有雇主支付。父母保險制度和其他一些改革同時進行,正是為了確保父母雙方都能兼顧工作與育兒的雙重責任,這些改革措施包括由市府開辦托兒所,以及低齡兒童的父母可以縮減工時等。

2000年日本的人口老化達到世界最高水準,為了讓愈來愈多的日本老人可以有尊嚴地度過晚年,也為了減輕政府在低經濟成長期間的財政負擔,日本厚生勞動省在2001年開始,強迫全國開始開辦公共介護保險制度。

介護保險制度整合了先前的老人福利法和老人保健法兩種制度,其財源一半來自稅金,另一半來自於保費。這項制度有意降低政府所扮演的公扶助角色,鼓勵民間參與介護服務以利用民間活力,因而涵蓋了相當廣泛的社區照顧及醫療機構安養照顧等範圍;醫療保險強。調「相互扶助」、「相扶共濟」精神並促進醫療之市場化,提倡「居家服務」,讓介護服務利用者儘量待在其所熟悉的環境,落實憲法所揭櫫的「適合人性尊嚴的生活」理念。

不管是跟高福利國瑞典,或是和鼓勵互助共生的日本相比,我們似乎缺乏一個全面性規劃的老人政策。政府編列的老人福利預算顯然無法回應老人的需求;對具體因應人口老化所帶來的醫療照護問題,也未有完整規劃,急待改善的問題包括仍將老人照顧的重擔放在家庭,缺乏老人的社區照顧網絡;通過立案的老人安養機構嚴重不足,照顧品質堪慮等等。

瑞典和日本的老人安養政策未必適合台灣,但是兩地的經驗告訴我們:改革社會養老保障制度、變革贍養方式、提倡老年人發揮餘熱、積極開發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商機,是台灣迎戰社會高齡化時尚待努力的課題。

問題不在新加坡

中國時報 2008.05.19  沈石

     昨日於貴報拜讀楊副教授〈新加坡有啥好學的〉,對於其許多論點,筆者願意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提供意見。

     首先,就是有關新加坡的人才移民政策。不只是新加坡,包括目前世界上佔有競爭優勢的國家。無不希望未來移民者能夠帶來國家持續發展所最需要的兩項資源:資本與技術。也因此有許多國家所設定的移民條件門檻,不外乎為符合最低的財力資本或是能夠補充該國所欠缺的技術能力為主。包括國人最常移民的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國家都是如此,即使這些國家都已經成為已開發國家。

     文中所提新加坡目前華人生育率年年降低,是否與新加坡計畫從中國引進勞工有關。恐怕還有待商確。以筆者過去對新加坡的了解,由於華人相較於其他種族比較重視教育,因受過較高教育相對的在社會上也比較取得較優勢經濟地位。而其中的華人女性,在取得穩定收入及優勢社會地位之後也如台灣女性一般,對於是否有必要結婚的觀點,開始出現重新思考的現象。

     華人家庭也在考量未來教育經費的前提之下,逐漸以質代替量的方式來培養下一代。也造成新加坡華裔族群的出生率大為降低。而原住民(馬來人)的部分,則是因為信奉回教不能殺生,無法節育的情況下因此人口大幅增加。由此可見華人低出生率的現象是屬於目前新加坡內部社會不同種族不同宗教自然衍生出來的結果。

     至於目前新加坡中下階層勞動人口的引進。其實也不單只限華人。包括印度人,巴基斯坦,孟加拉,菲律賓印尼等國都有許多外來勞工進入新加坡勞動市場。而華人會出現比較多的原因,多半還是因為目前新加坡華人占較多數的緣故。在語言風俗相近的情形之下,自然也比較願意引進中國勞工。

     引進外籍勞工自然是以國家經濟發展做為其考量的因素。包括過去的德國,現在的阿聯杜拜及新加坡等國家。無不都在以國家經濟發展為前提下,採取引進外籍勞工的方式來彌補國內勞動力的不足。而這些國家踩在這些低廉外籍勞工的肩上所發展出的經濟成就也往往是非常可觀的。當然這些外籍勞工的加入會排斥的原有勞工的就業機會。但是問題的癥結不在於外籍勞工數目的多寡。而在於政府對於現有勞工技能的提升上是否落實。

     其實就目前在世界頂尖的學術機構當中,中國人的表現是越來越耀眼,當然也越來越容易的得到輔助。其原因包括有是中國留學生數量的快速增加,另外目前西方年輕人對於高等教育的漠視也是造成獎學金容易被中國人拿去的原因。以英國為例,目前英國高中生念大學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五十。其主要原因是念完大學未必能找到好工作。因此有許多英國年輕人在高中一畢業就開始工作。本地年輕人不願投入高等教育,自然讓中國人把獎學金拿走的機會也就升高了。

     至於到底新加坡有啥可學?相信對於目前經濟處在谷底的台灣來說,其答案是肯定的。新加坡面積不過四百多平方公里,其人口也不過四百多萬人(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出生地不在新加坡)。而過去八年的高經濟成長更是讓經濟衰退的台灣所望塵莫及。穩健的官僚體系,廉能的政府效率與人民的守法精神,相信都是能讓號稱民主自由的台灣思考許久。

     (作者為德國基爾大學計量經濟博士候選人)

新加坡有啥好學的

中國時報 2008.05.17  楊芳枝

     不久前我走在國立新加坡大學校園裡,看到一名中國來的勞工向一群中國留學生問路。一名女學生猶疑幾秒後才以中文回答,另一名男學生就說:下次再碰到那樣的人問路,妳就用英文說「對不起,我聽不懂中文」(這句話是用他那操著中文口音的英語說的)。其他人也一起附和。

     我忍不住思考著是什麼樣的文化、教育、與環境才造就出這麼勢利眼的(中國)未來菁英?我想,這應該放在新加坡的進口勞工政策脈絡來談。新加坡的進口勞工主要分為外國人才(foreign talent)與外國勞工(migrant worker)。前者以具有專業的外國人(通常是白人)為主,給予極優厚的薪資與待遇。政府認為這些白種外國人可以將新加坡打造成具有國際觀有競爭力的現代化國家。而後者則是「用完即丟」的低技術勞動階級,其來源過去是來自附近的東南亞國家,最近,則是大量進口中國勞工從事製造、服務以及工地建築等低薪行業,但在專業人才這個軌道,中國人也越來越多。

     對中國勞工的開放除了便宜之外,還有華人沙文主義作祟。當新加坡華人生育率年年降低時,以「多元種族」口號做為國家精神的新加坡政府因擔心華人人口減少而成為名符其實的多元種族國家,便有計畫地從中國進口華人,免得華人成為少數而喪失現有的優勢。然而,當華人勞工充斥新加坡就業市場時,很多的新加坡人生計受到威脅,便產生出「飯碗被中國人搶走」的不滿情緒

     在大學裡,獎學金是學生的飯碗。《海峽時報》前一陣子刊登了一篇新加坡大學畢業生因中國留學生「搶走」獎學金引發不滿情緒的文章。為了延攬更多的中國留學生來新加坡發展他們的經濟,新加坡大學給這些菁英學生全額獎學金,並要求他們畢業以後要在新加坡服務五年作為交換條件。許多的新加坡學生認為自己表現不差,卻要打工來付學費,反而是外國人(中國人)享有優勢,因此對中國留學生產生不滿。除此,中國留學生在新加坡肯吃苦耐勞,學業成績表現也很亮麗,相較之下,新加坡學生在溫飽中長大,比較有逸樂取向,面對這麼肯吃苦耐勞的對手時便產生出很大的被威脅感。

     另方面,受到進口中國勞工衝擊最大的是的原本從事低技術低薪資的卅五萬名新加坡勞工。《富比士》根據勞工黨的說法指出新加坡這一波的景氣所帶來的工作機會中有六○%到了外國人的手上,而本國勞工則被遺漏在經濟榮景之外。

     新加坡政府對中國勞工的開放造成了本地人的生存危機,而這樣的經濟危機感與威脅感常常以國族文化汙名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中國人在新加坡的社會中被建構成是沒有文化/明、落伍與貪財的民族。當我向新加坡人抱怨他們坐捷運或買東西不排隊時,他們的反應通常是,「這些不排隊的人一定不是新加坡人,是中國來的」。而我搭計程車時,司機一聽到我的非新加坡口音,常常誤以為我是中國來的,便當著我的面侮辱中國人,說中國人沒水準,只是來新加坡撈錢。

     我在校園看到的那些中國留學生的「勢利眼」應該被放到中國人被新加坡文化汙名化的脈絡下來分析。就像法農(Frantz Fanon)筆下的被殖民者想擺脫掉自己身上的黑皮膚,努力講最純正的殖民者語言而變成白人一樣,這群中國留學生拒絕成為「不夠現代化」的中國人,並用英語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性,優於落後的中國勞工階級。

     法農批判的是殖民制度帶來文化與心理的傷害,然而,在新加坡,文化汙名化則必須放在階級(經濟)這個面向來探討,亦即,對中國人的汙名化是新加坡人生存權被傷害的表現。在經濟與文化糾葛的脈絡下,具優勢的中國人可以用經濟資本所帶來的文化資源(講英語)來與弱勢的中國勞工作區分,只是,弱勢的中國勞工用什麼語言來表達他們所受的傷害?而那些工作與生存機會被這些中國勞工剝奪的新加坡人所受到的傷害又如何可以在現有的制度中找到公平與正義的補償?(作者為東華大學英美系副教授,目前任教於國立新加坡大學社會系)

養不起的未來 人口老化問題大

2008.05.16  【台北訊】

    過去多年來,世界媒體常把關注焦點放在亞洲最大經濟體日本,並稱日本是世界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但在世界媒體關注焦點之外的台灣,其實也已悄悄地步上日本老化的軌道,甚至速度有可能超過日本。根據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的人口推估,日本老人佔總人口比重從10%增加到20%,預估將花二十四年。但台灣預計將只花二十二年,於2011年,老人將佔10%,2033年達20%。經建會人力規劃處專門委員王玲指出,若跟歐洲已經老化社會做比較,瑞典、丹麥、德國、瑞士、荷蘭、芬蘭等國,幾乎都是花五十年到八十年,才達到老化人口達20%。但是台灣,卻將在三十多年內就達到其他國家老化的程度。

    加上台灣日益嚴重的少子化現象,使人口老化問題相對嚴峻,據估計,三十年後,台灣的老年人口扶養比將達百分之五十,亦即兩個工作人口就要養一個老人,是當今父母輩的三倍。

    人口集體老化,部份老人人口的收入又低,加上少子化帶來的老年安養負擔,這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的雙重困境,如何因應未來少子高齡化社會的挑戰,是當前台灣社會迫在眉睫的重要議題。從高齡化社會轉型為高齡社會在瑞典費時82年,在法國為114年,英國則是46年,而日本卻在短短的24年就完成轉型。台灣雖然較晚邁入高齡化社會,但是台灣的人口老化速度卻非常快速,這點跟鄰近的日本極為相似。

    日本的少子高齡化因應對策起步甚早且傾向長期性規劃,可算是亞洲各國的先驅。日本在1973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但由於意識到建構少子高齡化因應對策的必要性,日本政府早在1963年,就已制定老人福利法,在ㄧ連串措施有計畫的推動下,日本已建立了獨樹一格的日本型少子高齡化對策。

    瑞典向來以高薪資、高福利、高課稅聞名於世,完善的社會福利乃是建立在高稅收的基礎上,瑞典的社會保險是為了提供人民保障,以因應遭遇疾病、身心障礙及老年所帶來的財務危機,另外一個主要目標,是提供養育孩子家庭財務上的保障,以平衡育兒家庭與未育兒家庭的財務差距,並根據國民的生命週期進行財務資源的分配。強調「幼有所養、病有所醫、老有所終」的瑞典社會保障制度,被世上許多國家奉為「福利國家」的楷模。

    瑞典亦是全世界最早建立全民養老金體系的國家之一,1913年,瑞典議會通過國民年金法案,規定對所有老年人口實行沒有差別、一視同仁的養老金給付。這種具有普及性和強制性的養老金體制,保證了瑞典每一個老年公民都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新的年金制度在1994年,由議會決定完成基本方向與原則,1998年時議會拍案通過,而真正實際運作是2003年。新的年金制度最主要的原因與政策就是要穩定財務狀況,而這些社會與經濟因素,給每個世代同樣收入,付同樣價錢得到同等年金的可能性,所以新年金制度的目的之一,是能讓每一世代都能繳交同樣的價錢,讓之後的世代也能有穩定的財務情形。而工作年資的總收入,可決定老人年金的多寡。

    瑞典老人年金的其中一部份年金,撥入基金,由該州政府管理並且決定投資投資國內也投資國外,不過重點是雇主付年金給州政府,州政府把其中某些比例投資在基金上,而自己可以決定那筆錢要投資在哪一筆基金上,我想我大概要付薪水的百分之十八在年金部份,其中的百分之二,就是投資在自己選擇的基金裡。

    1974年瑞典開始實施父母保險制度,即給予父母雙方帶薪假期以照顧幼兒,並承諾能重回原工作崗位或類似的崗位,帶薪育兒假的時間也逐年增長。父母保險是瑞典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部分,由所有雇主支付。父母保險制度和其他一些改革同時進行,正是為了確保父母雙方都能兼顧工作與育兒的雙重責任,這些改革措施包括由市府開辦托兒所,以及低齡兒童的父母可以縮減工時等。

    2000年日本的人口老化達到世界最高水準,為了讓愈來愈多的日本老人可以有尊嚴地度過晚年,也為了減輕政府在低經濟成長期間的財政負擔,日本厚生勞動省在2001年開始,強迫全國開始開辦公共介護保險制度。

    介護保險制度整合了先前的老人福利法和老人保健法兩種制度,其財源一半來自稅金,另一半來自於保費。這項制度有意降低政府所扮演的公扶助角色,鼓勵民間參與介護服務以利用民間活力,因而涵蓋了相當廣泛的社區照顧及醫療機構安養照顧等範圍;醫療保險強。調「相互扶助」、「相扶共濟」精神並促進醫療之市場化,提倡「居家服務」,讓介護服務利用者儘量待在其所熟悉的環境,落實憲法所揭櫫的「適合人性尊嚴的生活」理念。

    不管是跟高福利國瑞典,或是和鼓勵互助共生的日本相比,我們似乎缺乏一個全面性規劃的?人政策。政府編?的?人??預算顯然無法回應?人的需求;對具體因應人口老化所帶來的醫療照護問題,也未有完整規劃,急待改善的問題包括仍將?人照顧的重擔放在家庭,缺乏?人的社區照顧網絡;通過?案的?人安養機構嚴重?足,照顧品質堪慮等等。

    瑞典和日本的老人安養政策未必適合台灣,但是兩地的經驗告訴我們:改革社會養老保障制度、變革贍養方式、提倡老年人發揮餘熱、積極開發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商機,是台灣迎戰社會高齡化時尚待努力的課題。

    公視「國家的遠見」全系列共八集,從全球化經濟(5/8)、城市再造(5/9)、再生能源(5/10)、教育(5/15)、人口老化(5/16)、文化創意(5/17)、農業(5/22)等面向,以全球化觀點剖析世界各國成功之關鍵(5/23)。

    【公共電視 國家的遠見系列專輯】http://www.pts.org.tw/~web03/country/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