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中國企業家 非洲發大財

【聯合報/王先棠譯】

楊杰(譯音)18歲離家時,做的正是貧困的中國福建省居民做了好幾代的事:移居國外,尋找更好的生活。

所不同者,是他的目的地。和那些遵循傳統,把美國、歐洲當成第二故鄉的數十萬福州人不同,他選擇了這個非洲南部的內陸小國。

現年25歲的楊先生說:「我離開中國之前,以為整個非洲是塊大沙漠。」他因此認為,冰淇淋的市場需求會很高,他跟親友借了錢,在馬拉威首都里朗威開了自己的工廠。馬拉威的天氣其實屬於亞熱帶,但是這並不妨礙他的工廠成為馬拉威最大的冰淇淋公司。

過去5年左右,非洲各處這樣的故事數也數不完。數十萬中國人發現了這塊大陸,動身前往這個曾是「未知之境」的地區做生意。新華社最近估計,至少有75萬中國人在非洲大陸長期工作或生活,這凸顯了中國與非洲之間日益密切的經貿關係,2006年雙方貿易總值達到550億美元,一個世代以前,還不到1,000萬美元。

今天,在查德等許多中國新移民定居的國家,可以看到華人開的藥房、按摩院與賣各種中國地方料理的餐館;西方國家的勢力持續消退,目前的西方人主要是在國際組織工作的救援專家,或在高牆圍繞、警戒森嚴的管制區域生活的油井員工。

剛開始,這股新的中國移民潮泰半因口耳相傳而起,楊先生這種開路先鋒把非洲遍地機會的消息傳回家鄉,在這兒,許多國家的經濟不是尚未開發就是百廢待舉,連在比較富裕的國家,許多已開發世界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也仍有待建商與投資者投入。

這種情況常使西方國家的投資者裹足不前,但是對許多剛起步的中國企業家而言,非洲新興經濟體恰好因為規模小、容易進入而充滿吸引力。當地市場上往往競爭很小或根本沒有競爭,而且對於非洲買主來說,中國的貨品與服務大都比西方國家的便宜,更負擔得起。

最近的中、非貿易活動,大都反映出中國製造業對非洲石油與礦產的大胃口,但是中國大企業很快地在其他產業也成為厲害的競爭者,特別是金額龐大的公共工程計畫。中國在奈及利亞與安哥拉開闢新的鐵路幹線,在蘇丹興建大型水庫,在許多國家蓋機場,而且顯然非洲到處都有中國建商在開新的公路。

對於大批中國人湧入,非洲人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在與中國石油貿易關係日益密切的中非國家查德,企業領袖們正在為中國工人與投資客料將大舉前來做準備。

查德商會會長雷諾德•登根奈爾說:「我們預估未來幾年至少會有4萬中國人湧入。這樣的人口大遷入可能對經濟有好處,但是我們還是會擔心。他們來的時候,會不會帶自己的工人,待在自己的房子裡,把錢全送回老家?」

不過,雙方仍有許多誤解,當地人難免感到不滿。許多非洲國家的民眾抱怨說,中國工人把非洲當地人有能力做,或稍經訓練就能上手的工作給占了。

另一個常聽到的批評是,中國人排他性很強,從早到晚聚在一起。

在阿迪斯阿貝巴,一如許多大企業的習慣作法,「中國路橋工程公司」的200個中國工人住在集體宿舍區,吃中國來的廚子做的飯,由一位中國醫師提供基本保健服務。

這家築路公司負責衣索匹亞業務的經理陳謙(譯音)說:「放完一天假,你會納悶來這兒倒底是為了啥,所以咱們寧可不停幹活兒。」

【2007-08-27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