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腸病毒、毒奶粉風暴席捲台灣。但兒福聯盟今天公布的數據顯示,台灣每位兒科專科醫師平均照護1861個孩子,比其他專科醫師多出三成六,且三分之二的兒科專科醫師集中在台北縣市,城鄉差距相當嚴重。 城鄉不均 2/3醫生在台北
家住台東的小華每周都必須請假北上看病,有時還要住院觀察。國小三年級的小華一年前被診斷出患有血液疾病,但當地沒有專門的兒科醫師,小華父母經常要帶著他到台北診療,醫療費用和交通成本讓父母很苦惱,常請假的小華則和同學愈來愈有距離。 兒福聯盟表示,小華的情況並非個案,有許多住在鄉鎮的孩子也面臨相同的狀況。兒福聯盟公布「台灣地區兒童醫療權現況檢視報告」顯示,目前台灣的兒童醫療權益有三大困境,最嚴重的是兒科專科醫師人數少且分布不均。 平均照顧人數 是美國4倍
兒福聯盟執行長王育敏表示,國內所有專科醫師需照護的人數為1368人,但台灣每位兒科專科醫師平均需要照護1861個孩子,還是美國的4倍、德國的6倍。再從分布來看,台東縣、嘉義縣與離島縣市的兒科醫師不到1%,甚至開始出現兒科醫師荒。 健保給付少 醫院裁兒科
第二個困境是政府編列的兒童醫療預算明顯不足。王育敏說,從2004年健保支出來看,14歲以下兒童佔總人口近兩成,在健保比例僅分配到一成左右。甚至有醫院因重症的兒童病患因耗費大量的醫院資源,得到的健保給付較少,裁撤兒科部門。 調查更發現,醫院軟硬體設施對兒童也不友善。王育敏指出,美國或日本的醫院通常會提供課輔或遊戲、音樂治療等服務。國內因健保無給付,僅2所醫學中心有輔助性藝術治療,僅有7所醫學中心提供住院兒童課業輔導。 病房冷清清 硬體不友善
也就是說,大部份生病住院的小朋友只能躺在四面白牆、冷清無聊的病房中,度過與病魔抗戰的漫漫長日。 兒福聯盟建議,醫院應納入多元的輔助性治療,以及增加空間童趣的設計,降低兒童就醫的恐懼。至於政府則應量兒童醫療特殊性,增列足額的兒童醫療相關預算。 【2008/11/19 聯合晚報】 |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台灣兒醫荒 平均照顧人數是美國4倍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