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幾年台灣少子化的問題屢被提起,但在「至少還生一胎」的錯覺,以及經濟長期低迷下,相較於高齡化的照護壓力,少子化始終予人「重要但不緊急」的印象。但若聚焦在目前的學齡兒童身上,且用兩個世代的角度來推估,所出現的「9034現象」,便顯得怵目驚心。 假設下世代族群對結婚及生育的態度不變,婚生比例也維持不變,且無其他外來人口移入的前提下,我們會發現,1990年代出生的女性預估34%會沒有小孩(終身未婚或結婚不生育),45%會沒有孫子女,五成會沒有曾孫子女,這就是所謂的「9034現象」。此種少子缺孫的情況,勢必影響社會價值觀與產業發展走向,值得關注。 面對「9034現象」,首須注意世代衝突的因子。在「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下,身為家長的四、五、六年級,難免期盼兒女能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保障。 但觀察目前多與父母同住的八年級世代,接受父母金援,甚至在父母寵溺下變成不升學、不就業、也不進修「尼特族」的人日增;或是因為晚婚或不婚,雖有固定工作,卻因景氣差而與父母同住,且收入大都花在自己身上,很少貼補家用的「單身寄生蟲」。身為家長的四、五、六年級,恐怕需抱持「養老需防兒」的心態,否則可能死無葬身之地。 八年級世代多是家裡的獨生子女,沒有經歷過以往大家庭生活規範的洗禮,沒有兄姊可以當榜樣學習,遇到事情也沒有人商量,更沒有家庭成員可以相互打氣,人際關係往往是疏離的。 高科技也讓八年級生可以過繭居生活,透過無遠弗界的網路平台,投入虛擬世界,讓他們對於不婚不生所延伸的問題,變得毫不在乎。 家庭價值觀改變,加上未來極可能沒有子孫,會促使新世代改變消費行為,包括持有即時行樂的消費心態、規劃高額的保險年金、拋售父母親給的傳家之寶(如珠寶、骨董)、降低耐久財(如住宅)購買。至於對於父母的供養,因為沒有手足可共同分攤,造成負擔沉重,自顧不暇者恐有棄老、虐老等行為;手頭寬裕者則傾向以金錢解決侍親問題。 在沒有子嗣繼承(家庭功能喪失),且國家社會福利與醫療保險制度(國家功能)也面臨極大壓力時,八年級生又將如何調適自己的晚年生涯? 面對少子高齡時代的來臨,廠商唯有積極開發創新產品,往更精緻、更高利潤的方向發展,才能有生存的空間。另外,要開發協助少子世代侍奉高齡者的各項安養照護產品,唯有具少子高齡意識的研發人員,才能體察高齡者的需求,發展「以人為本、尊重個體」的通用化設計,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 (作者是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 【2009/03/26 經濟日報】 |
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透視鏡》少子缺孫的9034現象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